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92672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分类解析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1937年底,日本设立“满洲重工业公司”,垄断东北煤炭、钢铁等工业的经营权。1938年,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B. 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C. 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D. 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答案】A21897年,大连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在开港后的两三年中先后超过了天津和汉口,1917年更是越过广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出口港。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 北洋政府实行对外开放B.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 北方经济地位日益上升D.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D3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但闻心语响

2、。该漫画反映了A. 革命派对清廷预备立宪失望B. 民众期待建设新社会的心理C. 袁世凯称帝引发社会的不满D. 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发生改良【答案】B 4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A. 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B.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C.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D.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答案】D5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

3、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答案】D6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1912年1月1912年2月1912年2月1912年3月1912年4月1915年12月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A. 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 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 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答案】A

4、7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 国家政体发生巨变B. 民族危机日益严峻C. 儒家伦理遭受冲击D.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答案】A81943年10月,美、苏、英三国开会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并计划发表共同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利当时指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由此可知,中国A. 在反侵略战争中提高了国际地位B. 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战后国际秩序C. 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5、D.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关键【答案】A9日俄战争期间,买办出身的清朝工部侍郎盛宣怀邀请英、美、法、德代表,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1910年,清政府降旨派盛宣怀任该会会长。盛上任后,将“中国红十字会”易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这表明当时A. 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被列强掌控B. 买办成为左右清廷的新政治力量C. 满清贵族已经无力控制政局D. 大清红十字会官办色彩浓厚【答案】D10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 致力于建立革命统战线B. 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切合C. 坚持苏联城

6、市中心的道路D. 独立自主逐步的走向成熟【答案】B11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同归于尽”。这种看法A. 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B. 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C. 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D. 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答案】D12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和参加的革命活

7、动。A.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C13下图是1945年9月重庆市民高举中、美、英、苏四国领袖的巨幅肖像游行的场面。据此可知A. 美国冷战政策影响波及中国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C.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 国共内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答案】B14“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A. 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B. 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C. 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8、D. 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答案】C15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时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19331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1933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19338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193311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19341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19344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1934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A. 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B. 联合国内各阶级

9、力量的努力C. 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D.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答案】A16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的主要意图是A. 指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B. 防止辽沈战役中东北敌军的南逃C. 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D. 要求迅速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答案】C17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

10、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A. 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B.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C.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答案】A18下面框内所述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A. 推动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B.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B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24年,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随着北伐的推进。“革命外交”付诸实践。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国共关系破裂

11、后,蒋介石认为苏联处于列强的包围和敌对状态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因此,力促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派军队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地区的一些机构查封。对此英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法国驻美大使也认为,中东铁路是苏俄的产业。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中东路事件后,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1931年,

12、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时,美英各国同时表示了对日本的同情,他们均认为这是又一起中东路事件,又是国民政府试图挑起事端,单方面废除条约规定的日本在东北的权利的“革命外交”。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1931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日本对待南京政府“革命外交”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利用民众支持,借助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动打破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与规定,收回国家权益,订立新的平等条约。意义与

13、教训:部分收回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群众支持,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形象;引起了列强的联合反对,甚至遭到一些国家的侵略(武装干涉),使得收回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被迫中断。(2)苏联:由支持到出兵阻止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活动,因与国民政府关系发生变化,同时为保证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制衡日本等国。日本:一直反对革命外交,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并伺机侵略中国。(因本题可多角度回答,故表述清晰符合题目要求,可依实际情况给分,注意总分不得超出范围。)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方中国观的变迁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19

14、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16到18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19世纪: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结论: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