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 识记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基本属性。 (2) 理解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3) 运用 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课标要求】内容目标提
2、示与建议26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教学重难点】重点:真理的客观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真理的条件性。【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用课件展示“麦田怪圈”的图像)麦田怪圈(Crop circle)是在麦田或其他农田上,透过某种力量把农作物压平而产生出几何图案。此现象在1970年代后期才开始引起公众注意。30多年来,科学界对怪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争议“麦田怪圈”现象仍然是难解之谜,至今仍然没有解释该现象是何种设备或做法能够达到。此点也是外星支
3、持论者的主要物证基础。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首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教学目标。(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
4、处理预习学案。教师,对于学生收交的预习学案、完成预习学案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展示这一框题的预习检测答案。小组内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教师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这个点拨可以选择教学时机点拨,没有必要全部放在课堂初期解释,个别问题可以放在教师点拨重难点时讲解)课堂探究:过渡:如何理解真理的属性和特征,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活动一,并由两个小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答案并给予分析。时间要求五分钟完成。(用可见展示要求)活动一:【辨析】1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 )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
5、明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展示答案:活动一:1()2()3()(学生在陈述答案后,老师进行点拨)。教师点拨、总结: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有用或无用,不是区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该观点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是片面的。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
6、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真理是客观的。3(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2)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3)总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
7、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过渡:关于真理有很多名人名言,我们通过这些名言来理解真理。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二。活动二:【名言赏析】请同学们朗读下列关于真理的名言名句,并体会它们蕴含的哲理。1.“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培根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莱辛3.“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 泰戈尔 4.“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黑格尔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后陈述答案,老师给予点拨和总结。教师点拨、总结:1.真理是客观的,尽管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不管人们的地位如
8、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3.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活动三:学生先自主完成再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要求10分钟完成。读材料,揭本质 (用课件展示活动三内容)几年前,人们不知道黄万里是谁。即便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名字也陌生得很。但是,人们都知道黄河,也大都知道黄河上有一座三门峡水库那是一项巨大的失败工程。黄万里就因此出名。从1952年开始,中国从苏联聘请专家为治理黄河拟定计划,遗憾的是
9、所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未必了解黄河。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水利水文学专家黄万里曾说,苏联虽有建水电站的经验,但黄河跟苏联的河流不一样,黄河有泥沙这正是黄河日后成为灾难的根源。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三门峡工程的“主上派”与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展开激烈争论。黄万里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此坝修后将淤没田地,造成城市灾害。黄万里关于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预见,从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被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两岸受灾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西安受到严重威胁
10、。到了50年后的今天,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日益恶化,下游河水已所剩无几。从1972年,黄河开始断流,至20世纪90年代,黄河已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1)黄河上适合不适合建造三门峡工程,黄万里与苏联专家的意见截然不同,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2)苏联专家把建造水电站的经验照搬到三门峡,但导致工程的失败,说明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学生进行活动后用课件展示答案):(1)从苏联聘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却不了解黄河。黄万里是中国水利水文专家,了解黄河的实际情况,他对黄河的认识与实际是相符合的,是真理性认识。这说明,对同一个客观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苏
11、联专家将在苏联建水电站的经验用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上,忽略了黄河跟苏联河流的区别,违反了黄河的自然规律,以至日后灾害不断。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便会变成谬误。【体验高考】,完成后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6分钟完成)(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由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给予点拨和解答。1.(2011全国旧课标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12、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A B C D2.(2011全国新课标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13、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 B C D3. (20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4.(2010重庆卷30)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材料表明()A安徒生的童
14、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其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5.(2010四川卷33)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 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15、材料体现的哲理有()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 B C D6. (2010全国卷29)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标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A
16、 B C D体验高考答案解析:1.D【解析】 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故选项正确。科学认识属于认识范畴,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选项的观点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为D。2D【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故正确,说法本身错误,不是合理性的表现3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作为个人,要把读“有字书”
17、与读“无字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用认识指导实践。观点一只强调实践,观点二只强调认识。4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的形成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B、D错误。材料中每个人的差异,导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体现C项。5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说法错误,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6. B【解析】本题较难,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庄周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于他不能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知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无法解
18、决”的信息,说明庄周不懂得认识正确与否要到实践中检验。不符合材料,表述错误,因此选B。【知识体系构建】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小组成果。完毕后,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让大家共同感受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自己构建的差距。【当堂达标】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一 单项选择题1. (2011江苏省新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
19、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2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3.(2010浙江温州二中期末)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
20、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 B C D4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人们
21、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 B C D5. (2011合肥八中高二第二次月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B C D二、非选择题6. (2011内蒙古区赤峰二中高二下学期
22、期中考试) 长期以来,GDP都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伴随着GDP的推广应用,其自身的缺陷和负面效应同样遭到非议。比如,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容易存在高估或低估的问题;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社会财富的积累,更无法反映社会分配公平;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消耗和破坏;无法反映公众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等。目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针对这一形势,“十二五”规划,转变了唯GDP的政绩观念,弱化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提出降低经济增速预期指标,提升居民收入预期指标。请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转变
23、的认识。用课件展示答案。【当堂达标】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B【解析】对发展观、公平观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发展,追求真理永无止境。A、C、D不符合题意。2A【解析】肚子饿了就应该吃饭,不因认识的人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正确。3D【解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采用更为先进的测年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考古研究,却得出了更为可靠的结论,这体现了;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体现;的说法错在“必然”上。故本题选D项。4B【解析】此题考查与真理相关的知识。在中,最容易判断的是,“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不可知论,错误。这样就可以排除
24、C、D两项。A、B两项中都包括,说明一定正确。只要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真理具有相对性,但不意味着“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这种说法是对真理相对性的误解,排除。最后,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B项。5C【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的表述有误;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表述有误。二非选择题,6【解析】对于GDP的认识发展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同阶段对GDP的态度不同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及真理的具体性。【答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在实践的基础上转变政绩观念体现了这一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对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课堂总结本课主要阐释了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所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小组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把各自的表现在黑板上标注出来。最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其他小组向突出的小组学习。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