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范仲淹的故事初步了解范仲淹(一)导入l简介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词、文都较出色,所作文章文辞秀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3、找出文中的多音字。4、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的意思。5、想想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并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6、用“”画出描述范仲淹语言和动作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7、用“”画出概述范仲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想想这几句话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胸怀。检查学习效果:z
2、hu yu cu粥岳磋(米粥、稀粥)(山岳、岳父)(切磋)lng qn ji凌寝佳(凌乱、欺凌)(寝室、就寝)(佳节、佳人)yo q yng肴岂泱(菜肴、佳肴)(岂有此理、岂敢)(泱泱大国)yn tng淹廷(淹没、淹死)(朝廷、宫廷)家境贫寒废寝忘食毫不介意和衣而眠美味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千载难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多音字组词供g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提供、供给、供销、供需、供不应求)gng 奉献(供养、供奉、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品、供果、上供)划hu (划水、划船、划算)hu (出谋划策、划分)大d (大小、大胆、大夫)di (大
3、夫、大王)zh 量词(一只鸡)只单独的,极少的(只身一人、只言片语)zh 仅仅,唯一(只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只顾、只管、只看见树木)h(和衣而眠、和谐)和h(随声附和、和诗)h(和牌、和了)hu(和稀泥、和弄)hu(和面)说说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几个故事,交流每个故事的小标题。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苦读(三)再读课文,提出疑问,给课文分段。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意思的句子。2.划分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名著名句。第二部分(2-5):主要写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第三部分(6-7):写范仲淹在非常情况下仍然能够排除干扰,埋头苦读。
4、读了课文,范仲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刻苦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范仲淹生平事迹的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天下人还没有感觉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就是时刻把国家的兴亡、人民的饥寒放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百姓的生活考虑,把天下太平当成了自己的责任。)(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实现自己治国为民的远大抱负,范仲淹是怎样做的呢?分组学习这四个故事,从描写范仲淹言行的语句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只身苦学句子:(1)累了,就
5、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2、划粥割齑(j)句子:(1)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2)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奋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A对于第一句话描述的情景,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划粥割齑)B你吃过凉米粥吗?感觉怎样,如果每天都只吃凝冻的米粥和咸菜,你会怎么样?3、谢绝佳肴 句子:一天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不要生气。”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
6、词。(美味佳肴、粗茶淡饭)范仲淹为什么宁食粗茶淡饭,不吃美味佳肴?4、闭门不出 句子:(1)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2)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对比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5、寻找动因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刻苦学习呢?请同学们再次深入课文寻找答案。句子: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正因为范仲淹从小就立下大志,胸怀天下,志向远大,所以他才发奋苦读,最终如愿走上了治国为民的从政之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后人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远流长,流芳百世。句子中的“风”指的是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质。赞颂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人后己,先忧后乐的精神。独立思考总结 再次谈谈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说些什么?作业布置:1.完成第16课范仲淹的故事的基础训练。2.预习第17课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