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萨尔王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进一步积累词语。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课文讲了格萨尔王的什么故事。趣味导入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听课文朗读,要求:听清楚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讲的是格萨尔王觉如的故事,他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帮助人们斩妖除魔、消除强盗,是一位造福百姓的大英雄。s m d tu酥陌犊妥 jio d
2、ng xu缴蹬靴饥馑酥油驰骋牛犊霹雳陌生爱戴吞噬魔煞缴纳足蹬马靴旷野荒郊昂首挺胸震耳欲聋我会认哈哈士蟆hh哈欠多音字h哈达将jing将要jing将领词语理解精读领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简写格萨尔王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详写觉如在岭部落有难时答应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百姓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觉如也成了他们的领袖。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15)觉如从小就很勇敢、善良,并且按天神的旨意来到玉隆,杀强盗、灭地鼠,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默读课文第1、
3、2自然段,说说觉如为什么能够受到部落里人民的爱戴?快速浏览课文3-15段,你能将这一部分划分为三层,并试着概括内容吗?一层(3-6段):写岭地遭遇大雪,人畜难以存活。部落派人寻找适宜的地方迁移,他们发现了玉隆,嘉察得知玉隆的主人就是弟弟觉如,决定带人去请求觉如让他们迁到那里。二层(7-12):嘉察等人到达玉隆遭到觉如阻拦,当觉如知道是哥哥和岭部落的亲人前来借地时,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三层(13-15段):岭部落的百姓迁到玉隆,开始了新的生活。思考:举例说明格萨尔王是个怎样的人?嘉察等人来到玉隆,觉如以为是强盗来犯时,他“昂首挺胸”,“手拿抛石器,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的唱词和他抛出的石子“
4、带着灿灿的火星,将石崖砸得粉碎,轰隆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勇敢善良坚强当觉如得知来人是自己的哥哥和亲人,知道了他们的来意时,便热情款待并“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移居的请求”。爱护亲人爱护百姓爱憎分明读读嘉察的唱词,说一说他唱的“野牛”、“母虎”是想说明什么?你知道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黄嘴野牛的犄角,碰上谁也要抵坏他的身体,却从来没有抵自己的牛犊。红色母虎的锋利牙齿,碰上谁也要把他吃掉,却不会咬噬亲生的幼虎。岭地足智多谋的诸好汉,和哥哥为求情来此地,拿石子对付是否妥当?觉如弟弟请听仔细:岭地被大雪覆盖,大批牲畜遭饥馑,欲向弟弟觉如你,求借玉隆之宝地。最好能借三年整,至少也以六个月为期。”作者采用
5、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凶猛的动物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觉如又怎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呢?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课堂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格萨尔王杀强盗、灭地鼠、爱百姓的事,赞扬了他勇敢,善良,为民除害,造福百姓,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好汉们四下寻找,最后发现了一个地方,那里山坡(),平原(),草尖上开着美丽的(),草腰里沾着(),草根里聚着()。在那里,有英雄驰骋的(),有男女购物的(),有赛马休息的()那山川的牧草,岭地的牛羊三年也吃不完。作业布置 1、你喜欢格萨尔王吗?把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2、寻找其他的神话或传说故事读一读,和同学分享。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英雄?写一写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