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67846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潍坊市2019年历史学科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点滴思考 寿光市第一中学 高三历史组 袁清梅 苗乃吉 曹怀英 曹君玲 谷传利 2019年3月12日精耕细作,科学备考,提高效率,强力攻坚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点滴思考一、一轮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整; 2、审题不清,不能准确的把握试题主旨;3、理解材料、归纳概括、分析问题、论证探究的能力差;4、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回答问题角度单一,或不深刻;5、答题技巧和方法不熟练;总结学生失分原因: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对文综、图表、数据等不同材料采

2、用不同的解读方法,不能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少考生在解读信息时出现偏差。历史认识:不能将具体的历史问题与整体的历史进程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认识,忽视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关系,从而造成无法根据问题设问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体分析和理解,出现答题错位。文字表述:不能充分利用试题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表现为文字表述空泛,缺乏证据意识,导致语言逻辑和思维层次模糊不清。二、指导思想在备考中一定要依据考试说明和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复习,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注重落实,扎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总结本校近几年备考经验和其

3、他学校的宝贵经验,齐心协力,力争本届历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三、复习目标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纵向的通史复习,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3以唯物史观等多元史观为指导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4通过强化练习和模拟测试,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并形成答题技巧,使分数最大化。四、复习的策略和建议(一)、潜心研究高考考纲 明确高考的考查方向考试大纲是高考考试命题和高校人才选拔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复习备考和试题评价的依据,因此把握好考纲,就是掌握了方向,把

4、握住了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组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认真讨论,努力吃透考纲,并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解读考纲,使考纲具体化、问题化、明确化,让学生明确重点,明确考什么。由新考纲的新变化来看,近两年更偏向“对人才选拨的要求”和强调“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反映出考试对基础和能力的要求都更高了。考试更注重导向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性需求。在史观方面,由之前的“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变为“唯物史观指导下”,增加了“发现问题”这一能力的要求,新高考对核心素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要求。就知识层面,突出强调了教材、材料、情境、现实与历史的贯通性,体现了论从史出,以史为鉴。(二)对教材和知识进行整合、拓展与深

5、化,建构基本的学科体系。复习模式采用通史加专题形式。中古史按专题复习结束后,注意按通史进行分期、理序,构建体系。中近史和世界史的每个阶段按通史复习结束后,注意按专题的角度进行归纳。与此同时,注重必修课内部专题之间的整合:同时代的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性教学: 如,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与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必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不同时期的同一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 如,必修():“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

6、设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必修():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三)、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拓展,攻破重难点知识主干知识是高考的长效考点,且重点内容会反复考查。一轮复习要对主干知识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做到“通、透、全、实”,不留死角,不要盲区。 二轮复习过程中,要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再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拓展。要注意常考知识点深挖,要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关注知识整体发展的大的脉络和线索,并关注历史联系,重视历史解释。例如: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知识细化和拓展1、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全球化:随着新航

7、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的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的殖民扩张二战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 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特别是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经济范围内所形成的内在联系。资本运作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市场运作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各国第一次在货币金融领域的联合行动,

8、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包括:市场体系 货币体系 贸易体系等3、布雷顿森林体系(四)、归纳高考考查的题型类别,总结有效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1)概括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教材所学凡是设问中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的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2)比较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比较类主观题的解题关键是定准比较对象(即跟谁比)和比较角度(即比什么,是“求同”还是“寻异”)。与谁比比什么比较对象甲比较对象乙归纳异同材料信息教材所学(3)启示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概括连词成文看准

9、是依据某一个材料或是多个材料,是否还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的主干信息并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由其中心思想进一步上升高度,概括提炼出答题的中心语、关键词句围绕中心语,按照逻辑关系,将关键词句连词成文,做到严谨表达,句顺意畅(五)、适度测试训练,加强实战模拟演练。复习是为了适应高考,达到高考要求。高考是“考”,复习中不考,当然难于检查复习的效果。本阶段的训练,可分两种形式:一是每周一次的仿高考文综测试,建议完全仿照高考要求组织,要有浓重的“实战味”,让学生产生高考的“切身”感受。一是个人训练。个人训练,即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觉“因己而学”,缺什么补什么,弱哪方补哪方,克服个人的不足。同

10、时要精选史料,命制开放性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现时代出现的新思想对旧证据进行深刻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六)关注热点,贴近现实。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鉴于此,在高三历史复习的第二阶段,追踪热点,以时代语言诠释历史,进行跨学科热点专题复习。热点专题设计以回应现实、覆盖主干知识为标准和目的,不单纯为了“热点”而设计“专题”。祝大家2019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设计:苗乃吉 审核:袁清梅 【考点解析】一、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

11、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2019年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三、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历经建立、完善、加强、强 化并衰落

12、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 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 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围绕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实施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文官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是本专题主要命题点。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核心内容。近五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涉及本专题的主要考点情况列表如下:主要考点年份题号试题及题型分值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1920192019201920192019课标全国,242019课标全国,272019课标全国,242019课标全国

13、,242019课标全国,24西周分封制作用(选择)福建族谱对台湾人迎祖先牌位记载(选择)青铜文明的文化影响(选择)分封制、礼乐制(周代雅言)(选择)由墓葬体现的分封制的崩溃(选择)444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1920192019课标全国,252019课标全国,29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选择)4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课标全国,252019课标全国,262019课标全国,252019课标全国,272019课标全国,262019课标全国,252019课标全国,252019课标全国,252

14、019课标全国,242019课标全国,242019课标全国,41汉代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选择)唐统一战争-泾州战役(选择)汉、魏晋以来的思想控制,朝廷主持修史(选择)对宋太祖驾崩前晋王活动的记载不同(选择)古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选择)科举制(选择)汉代外戚干政(选择)汉代地方吏治(选择)君主专制统治与“君权神授”(选择)科举制(选择)汉、唐地方行政的变迁(非选择)44444444441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2019课标全国,272019课标全国,402019课标全国,272019课标全国,242019课标全国,402019课标

15、全国,412019课标全国,28明朝中后期专制权力的异变(选择)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治理(选择)明朝对地方管理的变化(选择)明代内阁制(选择)(选择)清朝东北地区的移民政策(非选择)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非选择)清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 (选择)4104412124 四、高考预测: 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部分,主干知识有商周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科举制度和明清君主专制的的加强等。2019年高考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复习备考。1、注重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影响及社会遗存。复习早期政治制度时,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理解。2、注重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6、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方面命题,特别要注意考查角度的变化。如对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举措、明清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等职能、权力及特点的命题考查。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要抓一条主线、两个方面:一条主线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及阶段特征;一方面围绕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及作用;另一方面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 3、命题可能从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等)不断创新角度考查,以期对今天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

17、建设的启迪作用。重视对主干知识从不同命题角度的分析,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如与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公务员制度等热点链接复习。4、从题型上看,可能会继续以选择题为主,兼顾非选择题。考查形式上多以古代文言文文献材料为主,对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能力要求提高。高考可能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古代君主专制、近代民主政治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命题,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不同模式政治文明的特点。【线索梳理】线索1:中央体制 _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时期发展历程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18、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 (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驶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

19、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 (顶峰)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线索2 地方体制 -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发展历程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

20、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政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唐末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线索3:廉洁与发展-古今中外的监察与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时间特点(二)监察制度1、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时期中央地方秦朝西汉东汉到元朝明初至清末2、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职权(1)弹劾权。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的权力。(2)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

21、、给事中等。(3)司法权。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4)审计权。它是指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并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的权力。 3、作用【重点、热点问题突破】突破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古代西方政治比较解析:从专制与民主角度进行中西方比较,考查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形成差异,对中国今天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希腊民主政体的比较(1)两种政体的不同点: 秦朝以来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古希腊很早就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 古希腊城邦国家,执政官是选举产生的,权力受到

22、元老院等机构制约。中国古代,大臣和各级官吏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国君、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唯我独尊。(2)两种政体的历史作用有相似之处: 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政治制度都为后世所沿袭。 中国的农业和古希腊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文学艺术也非常繁荣,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3)两种政体各有利弊: 前者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政体后来逐渐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平等意识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拥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管理者具有专长和学识,这种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4)中西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方向发

23、展的原因: 不同发展方向:春秋战国与同时期古希腊均处于分裂状态。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形成差异的原因:就地理条件而言,中国平原多,为形成统一提供了可能性,为农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国家统一,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多山适宜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主精神,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体。2、古代中西方制度整合比较:比较项古代中国古希腊政体中央集权的君主专

24、制政体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政体特点皇权至上、政权世袭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形成条件依托大河平原、小农经济、国大民众依托海洋港湾、工商业经济、小国寡民政体之利有利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大工程的兴建,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思想文化空前活跃政体之弊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轮流坐庄的形式易导致极端民主。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作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并且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3.公

25、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中国西方春秋战国希腊文明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4宏观认识(1)政治文明发展具有多元性,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国情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民主制、专制制度都是人类

26、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2)民主与专制斗争要经历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3)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5)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材料突破:材料一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的,不允许甚至从未想到设计个“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具体地说,古希腊的制度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

27、去眼前的一时兴致。 萨托利思考: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有何特点?材料二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突破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两大阶段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1)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2)隋唐开始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2.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

28、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关于选官制度的几点认识(1)每一朝代的选官制度,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选官制度共存并行,例如,隋唐时期,虽然科举制产生,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到总数的20%,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推荐制、察举制、世家恩赏、科举考试等并行。(2)选官目的都是强化专制统治,重视收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3)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为下层士人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大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

29、碍社会进步。(4)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材料突破: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摘编自科举制度评析思考:分析材料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突破三:比较明朝内阁制与古代中国的宰相制、英国内阁制的不同1、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了决策大权,地位稳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

30、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其权力与前代的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因此,宰相的作用是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但其存在威胁了君权。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构不成威胁。2、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1)产生背景不同:明朝内阁的产生是宰相制度废除后,行政量巨大,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2)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3)权力大小不同:明内阁虽是国家

31、中枢机构,但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4)性质不同: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凸显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构,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5)作用不同:中国的内阁制则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英国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材料突破: 材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成为与六部并行的国家行政机

32、关,内阁的最高长官称“首辅”。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思考:根据以上史料分析明朝内阁的特点。同样是“内阁”,两者有何根本区别?突破四: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1、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或确立的时期奴隶社会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于元朝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中央地方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来导致诸侯争霸局面。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33、,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1、都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2.反映的趋势(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材料突破:材料一 在行政方面,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军事方面,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

34、料二 也先不花,蒙古族人。至元二十三年担任云南行省平章,大德二年(1298年)首次迁任湖广行省平章,八年迁河南行省平章,九年进拜湖广行省左丞相。 元史卷一三四也先不花传思考:分析元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特点及影响?突破五:中外17世纪历史的不同走向1、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空前

35、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加之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但正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2、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统治

36、进一步强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材料突破: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据香山县禀,有英吉利兵船三只,又续到六只,带有炮械火药等物。派兵三百名登岸,住居澳门之三巴寺龙嵩廓,

37、分守东西炮台等语。臣等伏查,西洋夷人在澳居住,始自前明,迄今二百余年,相安无事。臣等现在查照成案,除其余各国照旧开舱发货外,惟将英吉利货船暂行停止开舱;如再不遵,即停止买办。 引自两广总督吴熊光等奏查禁英国夷兵擅入澳门请旨暂停该国贸易折 思考: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 【热点链接】视角1:从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认祖归宗等现象,从文化文明传承视角理解宗法制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和当今社会宗法制遗存现象。视角2:从当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加强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举措、特点及影响,认识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

38、一的积极影响。视角3:从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等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弊端;从历史上的制度创新视角看中国的大部制改革:从公务员制度和反腐倡廉等热点问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影响。视角4:关注重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趋势,注意从分析比较中西方的不同历史发展趋势角度命题考查。【训练提高】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谈及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曾指出:“每个诸候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即主持国政的卿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黄仁宇此观点的主旨是A. 宗法

39、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 B.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加强统治C.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结合的整体 D.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坐大,形成割据2.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

40、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4明律规定:“凡内外各衙门印信,长官收掌,同僚佐贰官,用纸于印面上封记,俱各画字。若同僚佐贰官差故,许首领官封印。”这一规定()A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B导致办事效率极为低下C说明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D标志着监察制度的成熟5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6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

41、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7有学者指出:存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有过诸多变化,它可以是唐代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可以是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它可以是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考试制度,也可以是清末以内政外交理财等为考试内容的经济特科。这些“变化”说明A. 科举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B. 科举制度原有的政治功能已完全改变C. 不同时代确

42、立的人才标准有明显差异 D. 封建专制统治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8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B.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C.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9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A.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0宋

43、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A.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二、非选择题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限于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区内,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般的野蛮状态的几座小岛。不过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不过,即使到古典时代末期,欧亚东端的

44、中国和欧亚西端的罗马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仍未能相互掌握有关对方的具体、可靠的知识。整理自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汉代中国和古罗马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

45、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

46、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12分,不得抄袭原材料)(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3分)第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