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频点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广东惠州四模)“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山东潍坊三模)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
2、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四川资阳二模)下图刻画了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这反映出在古代中国()A中央集权,地方无权 B监察随性,恐怖统治C君权至上,独断专横 D政治黑暗,人民痛苦解析图片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问题,故A项错误;廷杖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廷杖主要是朝廷上皇帝对忤逆的大臣的惩罚措施,反映了君权至上,皇帝独断专横,故C项正确;仅从单一的酷刑并不能看出政治黑暗和
3、人民痛苦,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湖南长沙二模)“尚书六官,各有所职,倘无折中,则恐互相推避,故总摄以宰相。宰相亦虑有未周,见有所偏,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此等制度,可谓宏大又兼精密。”这段描述应为()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B汉代中外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解析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九卿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汉武帝把三公九卿视为外朝,另外设置了中朝作为内侍机构,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尚书省下辖六部,其执行的政令先由中书省起草,再交给门下省的给事封驳审议,最后才执行,故C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制是在宰相被废除之后设置的,故D项错误。
4、答案C5(2015安徽淮北一模)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5、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解析A项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不符,故A项错误;B、C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不符,故B、C项错误;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可知体现出要求行省高效行政,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可知中央要控制管理地方的重要事务,体现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湖北黄冈模拟)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
6、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解析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能起到维护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作用,但这是思想上的作用,不符合题干“政治上”的限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以才能取士,为统治者笼络了各阶层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把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科举的政治“统合功能”,故B项正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是科举考试的特点,不是政治上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合功能”是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提高了官员
7、的素质”不符合“统合功能”,故D项错误。答案B8(2015河北石家庄模拟)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解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废除宰相,内阁长官称首辅,故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D项反映
8、了两国内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D。答案D9(2015浙江东阳二模)“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由此提升六部的品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选拔趋向严格,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山西太
9、原调研)“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解析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5云南昆明调研)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C内阁负责行政事物 D增加行省数量解析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决策,故A项错
10、误;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故B项正确;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主要职能是咨询,故C项错误;增加行省数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5陕西西安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唐宋设政事堂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清朝设军机处A B C D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予以分析,
11、汉武帝的中朝制度,重大事务事先在外朝做出决策,加强皇权,与题意不符,故正确;唐宋设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宰相的权力,与题意相符,故错误;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无实权,皇权大大加强,与题意相符,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13(2015江苏南通一模)(20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
12、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
13、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
14、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已经采用俸禄,相当于郡守县令了。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
15、问,根据所学知识,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第(4)问,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外在:时代的变化。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6、14(2015福建南平二模)(20分)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材料二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
17、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18、,根据材料一可知秦律法规众多,内容丰富,涵盖不同层面的法律约束,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秦经济立法对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促进国力增长,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罗马稳定政治局面对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罗马稳定的政治局面造就了民族平等交往;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要求经济立法进行有序规范;第二小问,材料一立法强调封建专制,运用严刑峻法保障经济运行合理秩序;而材料二罗马法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注重维护社会民主、平等政治诉求。答案(1)特点:法规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借鉴别国法规。作用: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2)因素: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交往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民主发展。不同: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