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 说一、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因此人们也称他“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其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zxxk2古文运动。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韩愈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并且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3“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
2、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二、背景材料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
3、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表扬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zxxk目标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zxxk答案:1“受”通“授”,传授2“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一词多义1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2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耻相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答案:1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2动词,传授/动词,流
4、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效法/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6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吾其还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动词,知道,了解/动词,知道,了解 6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其中的/人称代词,他的/人称代词,自己/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也许/语气副
5、词,表反问,难道/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代词,指圣人/代词,他7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于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0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答案:7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8连词,表转折语气/副词,就/表判断语气 9介词,比/介词,向/介词,从,在/介词,对于 10用来的、的凭借/的原因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6、:。今义:很多人。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答案:1求学的人2一般人3小的方面学习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不需要。6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答案:4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5不一定 6先秦两汉的散文目标二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2)或师焉,或不焉()(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君子不齿()(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3名词的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2)孔子师郯子()答案:1
7、(1)学习(2)从师学习(3)从师(4)并列、排列(5)低于 2成群(地)3(1)以为师(2)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1)小学而大遗()(2)圣人之所以为圣()(3)愚人之所以为愚()(4)圣益圣,愚益愚()5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不耻相师()答案:4(1)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圣人(3)愚人(4)圣人愚人 5有疑难问题 6(1)以为耻(2)以为耻(3)以为耻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
8、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3.不拘于时()译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
9、不解()译文:。5.师不必贤于弟子()译文:。1.判断句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解析:此题考查判断句式,“者,也”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2.判断句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解析:此题考查判断句式,“,也”是判断句形式。3.被动句译文:不受时俗的约束。解析:此题考查被动句式,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是“谓语+于”的形式。4.宾语前置句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解析:此题考查宾语前置句式,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5.状语后置句译文: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解析:此题考查状语后置句式,介词“于”与“弟子”构成介宾短语,往往后置
10、。目标三 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1.分析第一段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答案:“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目标四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2.通过分析课文第二段人们对待“师道”的不同观点,完成下表。不同的人观 点古之众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不同的人观 点古之众人从师而问
11、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答案:目标五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3.阅读第三段,分析作者认为从师应有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答案:对应文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加以分析:(1)选择老师,不要在乎身份、名气、地位,而要看他是否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2)从师学习,不要过分苛求老师处处为师,要客观分析他的长处。(3)自己作为老师不能过分骄傲,固步自封,要不断勇于向他人学习,甚至包括自己的学生。4.阅读第四段,分析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答案: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12、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这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之道。1.精彩回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技法点拨 作者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用圣人益圣与愚人更愚作对比,层层对比中我们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观点。这种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议论的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3.成功运用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
13、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于是,我们俯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汶川大地震,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很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瞳眸。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记者为了采访,一遍一遍唤起他们沉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无救灾意识,却前往灾区,虽有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利剑。点评:本文的主题是理性而理智地看待和处理某些事情,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让善举不会伤害别人的自尊,为此作者列举了汶川地震后某些人的“善举”与这些举动在事实上给人造成的伤害,用这种强烈的对比来揭示主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4.我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