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二“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2、,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一)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
3、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经典国学再现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有善报,恶有恶
4、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凡事要好,须问三老。若争小可,便失大道。家中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说是非。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我是小助手日子:时间,时候。信:信用。好:做好。我是小翻译君子喜欢钱财,但都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的。做好事会有好回报,干坏事会有坏报应。不是不报应,只是时间还没有到。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事情。如果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就会失去更大的东西。家庭不和睦连邻里都会欺负你,邻里之间不和睦就会经常发生口角。喜欢学习的人像禾苗稻谷一样都是有用的,不喜欢学习的人就
5、像蒿草一样没有什么用处,只配当柴火来烧。碰到喝酒的时候就大喝一场,需要唱歌的时候就放开喉咙高歌一曲。考考你的智慧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出自 。2.“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这句话和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接近( )A.随遇而安 B.得过且过 C.引吭高歌3.“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就会失去更大的东西。”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弘扬传统文化 子罕不受玉君子爱财,但是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把它给琢玉的人看,认为它是宝,所以才冒昧地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作为宝,你把玉石作为宝;如果把它给我,我们两人就都
6、丢失了宝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这块玉石放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二)经典国学再现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受恶人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是小助手因:凭借。磨:折磨。梭:梭子。我是小翻译凭借着风的力量吹火,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气
7、。没有渔夫的指引,就看不见波涛。不随便向别人求助,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好,不喝酒,任凭酒价再高也没有关系。知道的事情少烦恼自然少,认识的人多了招惹的是非也会多。世界上的好话让各种书籍都说尽了,天下有名的山多数都让僧侣占去了。人走在深山老林中,不怕被老虎伤害,就人际关系中那些两面三刀的阴险小人。强者上面还有更强的人,坏人一定会有更坏的人来对付他。光阴流逝就像飞箭一样,日月变更如同穿梭一样。考考你的智慧1.“强中更有强中手。”这句话和下面哪句话意思接近( )A.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B.强扭的瓜不甜 C.强人所难2.“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
8、话说明了什么?弘扬传统文化 勤学成才时间飞逝,匆匆而过,历史上的伟人们都是勤学才能成才的。孔子便是这样一个人。春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我们都知道。有的人说他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可见他在小时候就是很聪明的,但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小的时候没有到良好的教育。15岁那年,他自己知道要发奋读书了。他是通过自己勤学好问的刻苦自学,才逐渐地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他曾经说过,他在学习的时候,从来不会感觉到厌倦。他读易经的时候,把这部用竹简编写的书翻来覆去地读了许多遍,连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三次,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韦,就是熟牛皮。韦编,就是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坚韧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三次,这说明孔子读易经是多么勤奋用功。读易经如此,读其他书也莫不如此。正是因为孔子既有天才,而又勤奋好学,所以才能成为一个大学问家,成为影响中国达二千多年之久的大圣人。参考答案(一)1.论语 2.A 3.遇事不必斤斤计较。 (二)1.A 2.借助他人的力量,我们可以走得更远,或者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3.时光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