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2含义: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
2、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外国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1925年,苏
3、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材料一:国
4、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不满。请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信息?提示:1.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2苏俄没有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提示:(1)“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的。(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
5、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提示:(1)农民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这对农民极不公平。(2)企业全部收归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这样的企业自然缺乏动力,效益也就大打折扣。(3)货币几乎失去价值的现象,难免让人联想到落后的原始社会。(4)劳动既是公民的义务,又是公民的权利。要点3:判断一种政策正确与否的依据提示:(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要点4: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
6、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即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然后再从历史发展规律上进行评价。“战争条件”和“基本正确”是全面评价的关键词。要点5:新经济政策各方面内容的作用提示:(1)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和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4)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示:(1)不同点:(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巩固了苏维
7、埃政权。例1“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根据“(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实验指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措施,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所以它并没有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故排除A、B两项。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开创新的建设道路,故排除C项
8、。但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市场规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故选D。答案D主题二“斯大林模式”材料一:“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苏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得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2材料二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3材
9、料三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提示: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2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得太多,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点1:“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提示:“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要点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提示:(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
10、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
11、结合起来。例2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1、图2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A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B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C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解析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海报宣传纺织工业的成就,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故答案为D项。海报的宣传内容不符合事实,不是客观宣传,排除A项;纺织业作为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发展落后,排除B项;纺织业发展落后,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
12、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B)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阅读材料可以知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年到1921年,是苏俄内战时期。2列宁曾指出:“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轻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这一认识是因为(A)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计划经济模式C收取固定粮食税D推行集体农庄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由材料“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
13、的分配”和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权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苏联的斯大林体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C项是新经济政策,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C)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C正确;A是19181920年实施;B和D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排除。4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
14、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认为(C)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解析:A、D两项明显不对;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是一种超前行为;只有C项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列宁的话相符。5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D)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迫使资产阶
15、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即苏俄(联)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6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C)A十月革命的胜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C新经济政策采用D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形成解析:依据材料“现在丰富多了,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可知与苏联新经济政策有关,故C正确。A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D均忽略市场
16、经济,排除。7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B)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解析: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
17、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老农:正是这样。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
18、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解析:第(1)题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题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题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