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练习3_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3618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练习3_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练习3_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练习3_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

2、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目标“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

3、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按要求读诗歌,查字典。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

4、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理解“荡漾”的含义。3.学唱歌曲。4.写好钢笔字。5.熟记八条成语。学习一首小诗。6.通过口语交际实例,学会商量。7.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来源:练习钢笔字,学写毛笔字。教学课时三课时。一读诗歌,查字典1.审题:读读题目要求,说说应该怎样完成这道题。2.自读诗歌,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音。3.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字音是否读得准确。4.集体朗读,订正字音。

5、5.说说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什么。二理解“荡漾”的意思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1.想一想理解词语有哪些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2.你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荡漾”呢?(在桃园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三学唱这首歌1.再次听录音,跟着唱。2.自己试着把歌词背下来。3.齐唱。4.个别唱,看谁唱得好听。1.读一读,唱一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花一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牧民描绘幸福景,

6、春光万里美如画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2.收集描写草原的文章、佳句。一写好钢笔字1.观察田字格里的例字,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是半包围结构。)2.看看它们在书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注意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3.自己用钢笔描写生字。4.独立写,然后大家评一评。二积累成语1.自己读读这八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老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4.理解这八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老师给予讲解。5.同桌互相练习背诵。6.反馈。(1)集体齐背。(2)指名背。三积累诗歌

7、1.自己读读这诗歌,说说诗中讲的是什么意思。(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勤劳的人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从时间的小河里捞起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想法?3.讨论:怎样做才叫珍惜时间呢?1.收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写在下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2.同学们,下面都是中、小学所开设的课程名称。请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字,使两字分别组成两个成语。语(重)(心)(长)(身)(无)(分)文 数(不)(胜)(数)(勤)(奋)(好)学作(威)(作)(福)(不)(值)(一)文美(不)(胜)(收)(不)(学)(无)术

8、自(命)(不)(凡)(不)(以)(为)然劳(苦)(功)(高)(按)(兵)(不)动一口语交际学会商量1.课前准备。(1)准备好教学挂图或投影片。(2)可选择三幅图中的一幅,找几位同学排练一下,以便在课堂上示范。2.谈话揭示课文题目。要点: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碰到做事拿不定主意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呢?最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去跟别人商量。会不会商量是一种本领,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跟别人商量。3.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4.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5.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来源:ZXXK6.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

9、到的事情的原因。7.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准备怎么办,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8.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9.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的。10.启发学生出题,想一想平时自己还遇到过哪些与课本上相似的情况,根据这种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来源:学.科.网Z.X.X.K11.选两组学生公开表演他们是怎样商量的。二小结我们平

10、时遇到难事时,学会与人商量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三指导学生写好毛笔字1.认识笔画“斜钩、卧钩”。2.认识汉字“戈、心”。3.说出这两个字的笔顺。4.练习书写。1.仔细观察下面两组词语的特点,再照样子各写三个。 (1)严寒酷暑东倒西歪南辕北辙内忧外患明争暗斗(2)赫赫有名津津有味依依不舍沾沾自喜栩栩如生2.比一比,再组词。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到了秋天,这老柿子树就更可爱了。巴掌大的叶子渐渐变红了,大概想和它的老伙伴大枫树比美,看谁红得更可爱吧。到秋末冬初时,柿子树的叶子就渐渐落光了。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小红灯笼挂在枝头上。到了这个季节,我和小伙伴每天放学后,连饭也顾不得吃,就攀上树去摘那又红又软的柿子吃,可有意思啦。如果你爬上树,前后左右许多红彤彤的小灯笼,会将你的小脸儿映得通红。(只要)你伸伸手,(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摘下你最喜爱的红柿子。(1)短文共有(7)句话。(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3)文章中把小柿子比作(小红灯笼)。(4)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抄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