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我喜爱的玩具(习作训练)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2、初步学会按先总的叙述,然后分几个方面把一个物体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培养观察的兴趣和能力,指导用总起分述的段式写一段花。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按先总的叙述,然后分几个方面把一个物体写具体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用总分段式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 2。初步学会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并能按要求口述自己的玩具。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启发谈话: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2)几生上台介绍自己玩具的名称,特点,玩法等。(3)简单评议。(4)出示课题。2
2、、明确习作要求。(1)复习回顾: 出示总分段式“翠乌的颜色非常鲜艳赤褐的材衫”读一读。讨论:这段话第1句写了什么?第2、3、4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和第1句话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写法叫做(先总起后分述)(2)提出习作要求:有条理地仔细观察自己的玩具,想想可选哪些内容作介绍;先用一句话总的说一说你的玩具是怎样的(可爱,有趣,漂亮等);然后围绕总起句把意思、具体。 3,按要求说玩具。(1)仔细观察,小声试说。(2)指名说,按习作要求评议。(3)同桌互说。第2课时教学目标:围绕总起句,分几个方面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写具体,写清楚。教学过程1、回顾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2、按要求边仔细观察玩具,边打作文草稿,教
3、师巡回指导。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
4、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习作讲评。“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
5、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集体讲议(可评议两篇习作)。投影习作,请小作者自己读一读。对照要求评议:第一句是否总的写出了玩具的可爱(有趣、漂亮等)、后面几句话写了玩具的哪些方面、有没有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有没有与总起句无关的话?可以怎么帮助他修改?4对照要求检查修改自己的习作。5把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