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舟求剑 学案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学习目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
2、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3、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学习重点 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学习难点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
4、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一本书,内有许多寓言故事。它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刻舟
5、求剑大闯关u 第一关:读熟课文,注意停顿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u)/契(qi)/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u 第二关:参照译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u)契(qi)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江: 其: 自: 坠: 所从: 止:求: 若此: 惑:不亦乎: u 第三关:理解寓意。刻舟求剑这篇课文讲了(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u 第四关:争当“故事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看看哪位同学讲的最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