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目标: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
2、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认会7个生字,能够正确认读“凯旋、牺牲、征衣、圣坛、罪恶、健康、弥漫、永驻人间”等词语。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3、。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1.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哪位同学交流一下你搜集的关于“联合国”的资料。生交流资料。师:今天,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孩子的信。信中都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二、预习检测1.我会读维护 壮烈 牺牲 谢
4、意 沉浸深情 凯旋 征衣 凝固 阿姨精通 经济 贡献 圣坛 罪恶呼吁 健康 永驻人间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些字在书写时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什么?2.辨析形近字壮烈 凯旋 健康 驻扎形状 旅游 建设 柱子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属于()体文章,是一个()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力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对加利先生的()和(),接着回忆了(),并表示会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三、合作探究过渡语:读完这封信,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其实,作者的心里也有千言万语,他想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这封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问题: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画出让你印象深
5、刻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四、预设回答及点拨第一处: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我”痛失爸爸后极其悲痛的心情。第二处: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问题:你认为爸爸在呼唤什么呢?预设回答:爸爸以及“我”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恶。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第三处: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爸爸是一位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用生命保卫和平。“我”对爸爸的敬佩之情。第四处: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只要有战争的存在,世界就难以和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就会被摧残。作者渴望和平,渴望“和平之花”永远盛开。第五处: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五、小结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