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提升练习一、字词天地。 lin shi f x bn jbio zh bin xi dn2.根据读音给下面的词语归类。 (1)A.劲头B.劲旅C.干劲D.劲射 E.药劲F.强劲jn jn (2)A.对待B.待遇C.等待D.待着 E.拭目以待F.待一会儿G.急不可待H.严阵以待di di (3)A.一切B.切开C.切除D.切水果E.切磋F.切割G.咬牙切齿H.切合实际qi qi 3.请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学()无() 勤()好()学()不() 聚()会()()()群书 ()()继日()不()卷 ()秒()争二、句子乐园。 1.古老的墙角边,一朵红色的小花孤零零地开着。(缩句)2.书是
2、精心食粮嘛,既然是食粮,就可以煮。(改成反问句)3.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三、课文回顾。 1.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一朵,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2.,但闻人语响。3.读书有三到,谓、。4.读万卷书,。5.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课内阅读。 煮书(节选)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写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
3、好。”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大诗人杜甫小时候的读书方法是,用爷爷的话说就是。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是。 4.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A.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B.爷爷借用杜甫的例子给“我”讲解“煮书”的含义,教给“我”学语文的方法C.爷爷告诉“我”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二)课外阅读。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
4、了哲学书;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位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试想,在暖春的阳光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1.读书的目的是 。 2.
5、选择填空。 A.历史书B.哲学书 C.文学书D.科学书(1)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2)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3)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4)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3.第3自然段对读书有什么要求?4.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五、习作。 你喜欢读书吗?在你读书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或者你对读过的哪本书最感兴趣?为什么?请你选择一个方面写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参考答案一、1.粮食复习班级标志编写孤单2.(1)BDFACE(2)ABCEGHDF (3)AGHBCDEF3.海 涯学 问而 厌精 神博 览夜 以手 释分 必
6、二、1.墙角边,小花开着。2.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3.我们语文老师不仅举止优雅大方,还平易近人。三、1.盛开含苞待放2.空山不见人3.心到眼到口到4.行万里路5.书籍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四、(一)1.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
7、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煮书”3.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4.B(二)1.获取知识2.(1)D(2)A(3)B(4)
8、C“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第一,走出课本。第二,读书要有选择性。4.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五、提示:如果写有趣的事情,就要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感兴趣的书,要写出感兴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