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学目标:1、根据图画建构故事情节,大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2、理解文中系列动词的使用与角色特征的关系,理解得意、突然等词语。3、理解不要盲目模仿、给自己留有余地的寓意,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活动重点:根据图画建构故事情节,大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2、活动难点:理解不要盲目模仿、给自己留有余地的寓意,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大书、遮挡字体的纸条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出示封面、标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你觉得它是一只什么样的鳄鱼?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 阅读大书(1)第1、2页: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前两页画面,接下来鳄鱼
2、会做什么?为什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第3页:老鹰为什么飞走了?鳄鱼的反应和你们猜得一样吗?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
3、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第49页:说说都有谁来了?结果如何?动物是怎么来的?停在鳄鱼的什么地方?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4)跳过10、11、出示12页:发生了什么事?正等着你呢!是谁说的?在对谁说?鳄鱼刚才不睁眼不说话原来是怎么回事?(5)第10、11页:重点引导幼儿关注青蛙是怎么来的?停在哪里?鳄鱼做了什么?通过观察进行表达,之后揭示这两页的文字进行阅读,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高潮。3、总结与分享:讨论为什么鳄鱼都不理前面的小动物,一直不睁眼、不说话,等青蛙来了它才有反应?你觉得这只沙滩上的大鳄鱼是一什么样的的鳄鱼?能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它。青蛙为什么会被吃?它应该怎么做就可以避免这种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