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2289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优化方案》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1部分 专题1 第1步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讲义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通史坐标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中国古代文明呈现出全面的成熟与繁荣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

2、群体形成,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宋元时期,知识分子地位的沧桑巨变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P8)主干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制度:三省体制开始出现;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社会经济(1)农业:北魏均田制;耕耙耱技术。(2)手工业: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3文化成就(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

3、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

4、封建化的改革。(4) 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主干二隋唐时期 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也提高了行政效率。(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2社会经济(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3文化成就

5、(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出现唐传奇。(4)艺术: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书法有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主干三宋元时期 1政治制度(1)宋代: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三冗”现象;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进行了变法,最终失败。(2)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

6、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2社会经济(1)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3思想文化(1)思想: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3)艺术: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元杂剧的兴起,标志着戏曲成熟。(4)文学:宋词

7、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P912)通史专题考向一从历史发展角度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及特征(2014高考四川卷)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二抓关键:正确理解图表信息。第二步析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表中可知,县作为一级政

8、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朝,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B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由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错误,符合题意。从表格中的信息无法得出C的结论,另外从秦汉到清,地方的自主性因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削弱。D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明显看出秦汉以来各朝代均有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答案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特点1分封制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3)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2郡县制的特

9、点 (1)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2)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袭。(3)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3郡国并行制的特点(1)分封诸侯国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2)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现。4行省制的特点(1)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管理机构。(2)行省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制。1(2014济南高三针对性训练)宋朝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这一规定实质上()A加强了

10、对官吏的监察B加剧了官吏的腐败C强化了中央集权D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解析:选C。通过材料中的“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和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可以看出宋朝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有利于官吏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可见A项是表象,C项是根本,C项符合题意;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2(2014天津南开区二模)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的设立是为了()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控制地方C缓解民族矛盾D

11、提高汉族官僚地位解析:选B。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等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行动的中书省”及“集中在中央”可知设立行省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民族关系无关,与提高汉族官僚地主地位无关,故C、D项错误。考向二从历史借鉴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2014高考海南卷)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二抓关键: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第二步析选项A错误,科举考试并不是当

12、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B错误,兴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C正确,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D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答案C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对中国(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4)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

13、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2014广东十校一联)“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选D。题干“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反映的是科举制。A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B项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C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唐朝孟郊在46岁中

14、进士后所做,反映的是科举制。2(2014广东六校四联)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解析:选B。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民主、公平、正义,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和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都属于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而打破特权垄断符合公平和正义,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考向三从发展的角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色(2014高考江苏卷)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

15、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二抓关键: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第二步析选项A正确,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规定只有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能设市,后期政府则放宽了对设市的限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B错误,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C错误,“市令”等的设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D错误

16、,“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州县外,交通要道也可以设市。答案A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

17、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1(2014广州高三调研)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A巩固中央集权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D抑制诸侯势力解析:选A。“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国,所以说不上

18、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2(2014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在市的内部,按照出售商品的种类划分为不同的同业组织,称为“行”,仅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很多外国人在西市做生意,西市被称为“金市”;市各占两坊且“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城市商业现象可能出现于()A隋朝洛阳城B唐朝长安城 C.北宋东京城 D清朝广州城解析:选B。隋朝洛阳城中没有“东市”,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很多外国人在西市做生意,西市被称为金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是唐朝的长安城,故B项正确;北宋东京城打破了市坊界限,不符题干中“市各占两坊且向街门户,悉令闭塞”的信息,故C项

19、错误;清朝广州属于商业都市,已经开放,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考向四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的原因、特征及影响(2013高考江苏卷)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

20、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

21、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解题思路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3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

22、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多角度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1条件: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2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4内容: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移风易俗。5结果:成功。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

23、进了民族整合。6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实现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7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改革的成功与改革家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迁都巧妙地摆脱顽固势力对改革的阻挠和破坏。1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是()A战国时期的魏国B北魏C三国时期的魏国D元朝解析:选B。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主姓姬,故A项错误;北魏皇帝复姓拓跋,后来孝文帝改革时改姓汉姓元,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魏国皇帝姓曹,故C项错误;元朝皇帝姓孛儿只斤,故D项错误。 2.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24、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A洛阳 B成都C杭州 D广州解析:选A。从“昨至,始知并在中原”可知该城市应该在中原地区,故A项正确;B、C、D项地理位置与题中不符,故B、C、D项错误。模块链接考向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宋代社会特征(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二抓关键:“谓之交子,以便贸

25、易”。第二步析选项A正确,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C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D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两宋时期的社会阶段特征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2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农业

26、、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3对外交往(1)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广州、明州和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4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宋时期的文学、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1(2014佛山二模)“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

27、的是()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解析:选D。依据题意“樊楼”情形出现在宋代,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京剧最早形成于道气年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故D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_,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此段话中_处应填写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汉唐

28、时期中国科技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方面,故A、B项错误;宋朝时期科技成就既有应用科学方面(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技术、火药的运用等),也有纯粹科学方面(如沈括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故C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科技进入大综合大总结时期,逐步走向了衰落,故D项错误。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依据史料,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美国史学家关于科举制的观点问题限定信息依据史料考查主题信息科举制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解读史料信息抓关键(1)从起源看,“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2)从发展看,“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3)从作用看,“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析信息(1)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说明科举制的实施与儒家思想的地位有关(2)从“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说明科举制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3)从“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说明科举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结论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