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上数学:秋游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运算的实际含义是合并,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2、能理解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能看图列出正确的加法算式,并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图意编题,找到加法交换的规律。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现在是秋天了,那可是我们外出游玩的好日子,今天我们就和小丁丁他们去野生动物园,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在秋游当中。(板书:秋游)二、初步感知,尝试探究。1、出示主题图1,观察题意:小丁丁和小巧来到了野生动物乐园,在草地上,他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图你可以怎么提什么问题?怎么求呢?其实大虎和小虎
2、一共的只数就是老虎的总数。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求总数的方法加法2、认识加法算式,明算理谁来读加法算式?要求老虎的总数,我们可以数一数,也可以想数的组成。除了2加4等于6。还有其他的写法吗?我们可以先列小虎加大虎,也可以先列大虎加小虎。出示鳄鱼图。在图片上你又看到了什么?请同桌两人先根据图说一说故事,再算一算。(同桌开始讨论)认识加法算式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加法算式。我把十叫做加号,小朋友你在哪里见过这个符号?我们一起写一写。(书空)在+两边的数叫做加数,算出的结果叫做和,小朋友请观察,在这个加法算式里,有几个加数?和有几个?3、尝试练习:出示狮子图,学习编数学小故事,并列算式。分小组讨论,编数学小
3、故事并列算式计算。像这样编数学小故事,你会吗?让我们边参观动物园边讲数学小故事吧。出示:小鸟、长颈鹿、天鹅图,请每个小朋友都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来编个数学小故事,先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算式。让我们看看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看看你们能找出什么小秘密?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悄悄话,分享你发现的小秘密。小结:两个数(加数)交换了位置,结果(和)没有变。三、分层练习,整合拓展。1、找朋友。2+3 3+4 4+3 2+1 6+5 5+6 1+2 3+22、出示大象图。我们又来到了大象生活区,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请同桌两人先根据图说一说故事,再算一算。这幅图可以按大小来分,也可以按状态(走
4、路、站着)来分,也可以说成是按有没有蝴蝶结来分。不同的分法,算式也是不同的。3、填空:3+5=5+( ) 2+8=8+( )1+6=( )+( )=( )+( )=( )+( )4、把算式和结果用线连起来:2+2 2+4 0+4 4+5 3+6 1+34 7 6 95、第二个房间:看谁填得多。4+5四、主动完善,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加法,还会交换加数的位置,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学习数学让我们聪明,我们一定要经常复习,把学习的知识记的更牢固。五、板书设计:秋游2 + 4 = 64 + 2 = 6加号加数 加数 和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
5、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
6、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读作:2加4等于6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
7、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