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古 诗 二 首 第二课时北京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9727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古 诗 二 首 第二课时北京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古 诗 二 首 第二课时北京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古 诗 二 首 第二课时北京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注释、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2、通过注释或其他方式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能用自己的话描绘景象。一、复习:自由读两首诗。说说初读的感受。二、了解古诗意思:(一)、学习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1简介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 2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3指名回答。4自由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做好标记,5小组交流,请教同组同学,帮助你解

2、决不懂的问题。哪些没解决,标记好。6说一说,你的哪些问题谁帮你解决的?7组长说一说,你们组哪些问题没解决。8集体讨论没解决的问题:(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古诗的意思,教师指导。9看有关图片,指导朗读本首诗。引导学生想象太阳的颜色、群山的样子和颜色,想象黄河水怎样流向大海,再读出语气。(指名读、齐读古诗,背诵古诗)(二)、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1介绍杜甫的情况:2看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3看有关图片,指导朗读古诗。4引导学生想象花朵的形状和色彩,想象蝴蝶飞舞的姿态、黄莺的神态和声音等让学生能够感情充沛的读古诗。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轻松愉快的心情。5指名读,齐读古诗,背诵古诗。三、朗读两首古诗,对比说一说不同的意思。练习默写登鹳雀楼完成练习。四、作业:课下选择一两首写景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江畔独步寻花王之涣 杜甫白日依山尽, 黄四娘家花满蹊,黄河入海流。 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

4、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欲穷千里目, 流连戏蝶时时舞,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更上一层楼。 自在娇莺恰恰啼。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反思: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的资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