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895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专题七《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七 小说阅读(一)(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山那边的景致茨园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2、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

3、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

4、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

5、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地想家里的景致。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而“我”又怕自己力单势孤 险遭不测,所以终未前往一探究竟。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 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 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 灵隔阂。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

6、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 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 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答:_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桌布德国理查德包曼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这个教堂

7、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努力使它恢复原貌。他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老教堂在圣诞节前呈现出最佳面貌。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

8、郁闷。义卖会上有一件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15英尺。牧师突发灵感,他以6.5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遮住那个洞。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寒。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它是我的!”她惊叫

9、道,“是我的宴会桌布!”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缩写。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前,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他们决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里。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耀眼的阳光。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

10、他离开时对牧师说:“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愿上帝让她安息有这样一块桌布。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住在维也纳。”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难道说,”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她还活着?我怎样才能找到她?”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一起敲响了门。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

11、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战争刚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 从战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 象空间。同时,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E这篇小说宣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善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 慰,使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6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分)答:_7文中画线自然段属于插叙

12、,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8中国有句熟语:“无巧不成书。”请你对小说情节没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8分)答:_参考答案1BDA项,“害怕自己力单势孤险遭不测”错,是不惯于孤独;C项,说“折射出山里人与山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不当,老人并非山里人;E项,对“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理解错误,老人不愿热情回答,但也没有说山那边不好。2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景致”作铺垫;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3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

13、,很享受地“嗞”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洁。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喜好自然:觉得辽阔的四野都很好。4观点一:寻根。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文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我”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观点二:漂泊。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

14、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先祖、牧羊老人、“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祖上迁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而不答。“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它“

15、景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牧羊老人与“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随遇而安。他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5BDA项,“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不明确;C项,“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文中无依据;E项,“宣扬宗教的力量”错解主题。6尽职尽责(热爱自己的职业)尽力恢复教堂,想办法遮盖墙洞,努力做好礼拜仪式;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请女人到教堂里避寒,被女人的遭遇感动,坚持请女人拿回桌布;细致周到记住了联系电话,帮助老先生找到妻子。7补充交代夫妻离散的原因,因战争而分别逃亡;为后文夫妻团聚埋下伏笔,分开逃命才有团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牧师的感动、老先生的出现、牧师帮忙寻找、夫妻团聚等情节才得以成立;深化小说主题,战争的创伤在宗教的氛围中,在善良人的帮助下得以弥合。8符合“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学观点。一巧:在牧师对墙上大洞无计可施的时候买到了桌布;二巧:上年纪的女人在教堂前等车被请到屋里避寒发现了桌布;三巧:老先生参加平安夜礼拜仪式看到了桌布。以“桌布”贯穿主要情节,联系人物行为,层层推进,直至高潮。这种巧合发生于战争结束的大背景和牧师工作、为人的小氛围之中,突出了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