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水妈妈的孩子_沪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5718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水妈妈的孩子_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水妈妈的孩子_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水妈妈的孩子_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水妈妈的孩子教学设计 师:小黑板出示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读。生:齐读第1段。师:风伯伯不让孩子们找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这些是不是水妈妈的孩子呢?生:不是。生:是。师:小朋友们再读:“但不能找也不能找”。再想想,他们是不是?生:是!生:不是!(争持不下)师:出示简图(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海水),这些水逐渐变,他们有大有小,就像我们的人有大有小,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那如果他们有妈妈,应该是?生:水。师:我明白了,他们的妈妈是水,那他们就是水妈妈的孩子。(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误区中走出。因为学生一读课文后,直观的感觉就是:水妈妈的孩子们就是乌云、彩虹、浓雾等变了形

2、态的水,而从“不能找也不能找”中误认为泉水、溪水等不是水妈妈的孩子。)师:好!小朋友们想一想,风伯伯要他的孩子去找水妈妈的孩子来,为什么又不能让他们找泉水、溪水,也不能找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生1:因为这些水太常见了。生2:因为它们都是水。生3:师:(向生1)“常见”,你再说明白一点就是生1:经常看见。师:经常看见的东西,那要找到它会比较生1:比较容易找到。师:小朋友们,好好想想看,泉水、溪水这些好找偏不让找,风伯伯是想干什么呢?生:是想考考他们。师:考他们什么?生:是不是聪明、能干。(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却不容易明白。所以弄透这层意思,也是为课文的末尾一段风伯伯夸奖孩子们聪明

3、打下基础。)师:风伯伯的每个孩子们找到了水妈妈的孩子吗?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生:找到了。从课文的28段。师:小朋友真聪明。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他们分别找到了什么?生:齐读28段。师:他们都找到了生:他们找到了乌云、彩虹、浓雾、露珠、白霜、雪花、冰山。师:(板书以上词语)他答对了吗?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他们都是水变的。师:哦!真聪明,知道得这么多。那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他们找到了呢?生:风伯伯说:“你们都找对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师:太对了。你也是个聪明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生齐读“乌云、彩虹”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风伯伯的孩子是怎样一个个把水妈妈的孩子找来的?生

4、1:大娃回来了,抱着一朵乌云。师:板书:“抱一朵”。答得太对了,老师要奖励他,大家欢迎他到讲台来,老师要奖励他一个东西。(生上台,老师拿出制作的“一朵乌云”图片)来,给我们抱来一朵乌云,并说给大家听。生演示,背出:“大娃回来了,抱着一朵乌云。”师:贴出乌云在黑板上。(然后依次讲解围着一条彩虹、捧着一团浓雾)师:我们都帮水妈妈找到了孩子,非常能干,非常聪明。大家一起来,看着黑板,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行吗?生:抱一朵乌云;围一条彩虹(这一环节,通过简易自制的形象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理解数量与名词搭配的准确性,如一层白霜、一片雪花、一座冰山,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也对乌云、彩虹等自然现象有

5、一个更深的印象。)师:小朋友们都像风伯伯的孩子们一样聪明,找到了水妈妈的孩子们。这些看起来不是水,也是水妈妈的孩子,这又是为什么呢?生:他们是水变来的。师:水为什么会变成这些?你知道吗?生:水一热就变成了云冷了就变成了冰师:好聪明!(简笔画)水太热就变成极小极小的水珠升上很高的天空,天空很高的地方很冷,这些水珠就结在一块变成云。下雨之后,太阳一照,这些小水珠在太阳光下就出现七种颜色,成为彩虹。一到天气比较冷时,这些水珠就聚成一团,变成浓雾师:这节课,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能干,知道了水妈妈有哪些孩子,还知道他们为什么是水妈妈的孩子。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多动筋想问题,多读书,我们还会比风伯伯的孩子

6、们更聪明。(下课)(这一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点水的三态常识,但又不能从物理学上讲概念,所以通过简笔画方式,直观地感受一下,并结合生活常识进行理解。)板书设计:8、水妈妈的孩子们大娃抱一朵乌云二娃围一条彩虹三娃捧一团浓雾四娃采一颗露珠五娃披一层白霜六娃摘一片雪花七娃背一座冰山教后反思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水变为云、雾、虹、霜、露、雪、冰,在生活中常见,但要一年级学生初步明白原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是语文课,又不能上成科学课,因此水的三态原理需通过直观而形象的画面演示,来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踊跃表达,积极演示;二是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抱、捧、摘等动词以及一朵、一片、一层等数量词;三是快速地记住了第2至8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