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8 狼课课练(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5531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 狼课课练(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8 狼课课练(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8 狼课课练(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8 狼课课练(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 狼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顾野有麦场( )(2)一狼洞其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屠乃奔倚其下 其一犬坐于前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两者都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B.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D.天净沙

2、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曲牌名。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牧竖蒲

3、松龄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注释】牧竖:牧童。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狼不敢前( ) 跑号如前状( )(2)一狼径去( ) 相去数十步( )(3)两狼之并驱如故( ) 故令嗥( )5.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狼中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4、牧竖中的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 6.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难:驳倒。约束

5、:纪律和约定。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括母问奢其故( )(2)使赵不将括即已( )(3)及括将行( )(4)赵括既代廉颇(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天下莫能当A.以伤先帝之明B.全石以为底C.必以分人D.皆以美于徐公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10.归纳一下赵括失败的原因。 11.从赵括的故事中我们得到的一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1.(1)看,视 (2)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2.C 【解析】“而”都表转折。3.A 【解析】“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4.(1)向前先前 (2)离开距离 (3)原来,原先故意5.狼

6、中,两狼贪婪、凶残、狡诈;牧竖中,大狼身上充满母爱。6.示例:我赞同狼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行为;而牧竖中牧竖“杀狼”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7.(1)原因,缘故 (2)假使,假如 (3)等到 (4)之后,已经 【解析】此题考查的内容是文言词语的意思,要注意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如“故”今义表示“事故”,古义为“故,原因”;“使”有“出使、让、假使”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译为“假使”;“及”,此处应译为“等到”;“既”译为“已经,之后”。8.D【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以天下莫能当”中,“以”译为“认为”。A项,“以”译为

7、“以致”;B项,“以”译为“把”;C项,“以”译为“用来”;D项,“以”译为“认为”。9.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将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10.赵括骄傲自大;赵括只能纸上谈兵,空谈理论,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不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从“以天下莫能当”中可以看出赵括骄傲自大;从“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中可以看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中根本不会带兵。11.纸上谈兵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从赵括谈论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实际操练起来步步惊心,最终被秦国打败,可联想到成语“纸上谈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