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 目 语 文 年 级 一年级 时 间 学 校 地点课题 老树的故事 教 师 学 习 目 标 1、会写生字7个,会认生字15个。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1、会写生字7个。 2、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等。 课 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 时第一课时 导 学 过 程一、情境导入,谈话激趣。 1、孩子们,你瞧谁来啦?课件:老树爷爷啊,老树爷爷,快打个招呼吧! 2、是呀,老树爷爷经历了那么多的岁月,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天都有小朋友围着老树爷爷问这问那。你瞧,丁丁和老树爷爷那么高兴,他们在说什么
2、呢?让我们快点儿走进课文,,一起来学习儿歌老树的故事。 二、认读课文,初步感知。(一)听认课文。1、老师来读,伸出你的小手指。2、丁丁向老树爷爷提了哪些问题呀? (二)自主认读课文。 导 学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
3、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
4、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
5、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过 程1、问题都在这首儿歌里,想自己读吗?那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2、那就试试读读课文吧。3、齐读课文,老师听听是不是每个字音都能读正确。 三、自主学习,快乐识字。(一)小语境识字。1、学生认读,相机指导。2、瞧,老树爷爷多高兴呀,你听课件老树爷爷的笑声(二)认识生字。你瞧,没有字朋友的帮助,现在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老师再给你一分钟时间,集中注意力,认读。 四、再读课文,角色表演。1、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得最好?向大家展示展示。生生互评。2、分角色表演。老师相机告诉孩子有关“年轮”的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拓展知识,课外延伸。老树爷爷非常喜欢咱们班的小朋友,他还要给我们介绍几位树家族成员,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1、配乐欣赏:迎客松、柳树、枫树、榕树。2、交流,激发爱树的情感。喜欢吗?树,能美化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树? 六、书写练习,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书写“事”字。板书设计 老树的故事 一百岁 老树的故事 多少鸟 美丽 什么歌 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