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端午粽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孩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1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孩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上画的是什么?(粽子)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在什么时候吃?说说你看过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2你们对端午节有什么了解?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
2、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人们就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端午粽子的文章端午粽。二、学生字1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生字在课文中找出来,画在书上,并在本小组中进行拼读练习。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2请一到两名学生将课文中的生字领大家拼读一下,然后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读的好的同学可以领小组的同学读。3盖住拼音,大家互相考一考,看看谁记住的生字多。4请学生上来领读生字。5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6同学们能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么多的新字,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哪个生字?7认识立
3、字旁、米字旁和“矢”,观察它们与“立”“米”书写上有什么不同。8教师抽卡片,学生认读,再次检查学习的结果。三、组词练习1你能用课文中的生字进行组词吗?在课文中找找画出来。2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根据学生找到的词语,出示在黑板上。端午节粽子总会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3谁愿意做一位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词。4在小组之间读,同学互相检查学习的情况,教师抽卡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四、读读悟悟1课文写的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2“我”吃粽子时是怎样的心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口气来读?3请同桌同学试着互相读一读,评一评。注意“又黏又甜”“十分”“美滋滋”的读法。4外
4、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馅的?5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展示屈原的图片)五、指导书写1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看一看这些字是怎样占格的。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
5、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练习用会写的字组词,区分:午牛、节结。强调:“真”里面有三横,“午”竖上面不出头。3学生描红,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回检查。4展示评价,树立榜样鼓励学生把生字写规范。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0端午粽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又黏又甜 美滋滋 纪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