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天是妩媚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是热情的;那么,秋天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故 都 的 秋秋 景秋情 学习目标1、分析五幅秋景图,分析景物色彩和声音的特点,感受祖国
2、的秋之美。2、分析作者的感情和作者是如何以情选景的。(1)找出总写故都秋特点的句子;(2)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问题展示及解析破屋一丝 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院静观而悟秋(清、静、悲凉)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秋槐落蕊而知秋:(清、静、悲凉)“细腻”“清闲”“落寞”“落蕊”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秋雨淋人而感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
3、)秋果喜人而壮秋: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碧空驯鸽,牵牛秋草落蕊秋意,槐下秋情秋蝉啼唱,残声报秋秋风秋雨,闲人话秋胜日佳果,清秋奇景五幅秋景图在这五幅图中,“清”表现在哪里?“静”表现在哪里?蓝朵秋枣秋色: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灰土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问1:有哪些秋色?问2: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冷色调。用绿色、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问3:看到这些色彩我们会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回答。冷清碧绿的天色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青布单衣的闲人淡绿微黄的枣子色调清在:问1:有哪些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着蓝朵声音也没有秋蝉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风
4、雨声人声声音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静在:问2:如果说,秋色描写的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钟声鸽声风雨声人声蝉声以动衬静 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王籍有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具体地说是反衬,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请同学们再谈一谈对“悲凉”的秋味的理解。“悲凉”的秋味 家国多舛、身世浮沉使然。创作风格、审美倾向使然。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
5、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笑)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当堂训练故
6、都的秋的特点是(四个字)。清在(两个字);静在(两个字);悲凉在几乎每一处景物上。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课堂小结清、静,悲凉秋色秋声布置作业1 完成课时作业。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笑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
7、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分析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
8、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注 新社:春社,社是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日子。斗草:古代妇女以草竞高低的一种游戏。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活泼欢快的乡村美景图。暮春时节,燕子飞来,梨花渐落,碧苔点缀水面,黄鹂叶下婉啼,白昼渐长,柳絮飞舞。表现了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与喜悦的感情。当堂训练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
9、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甘甜可口甘甜可口回味不永回味不永稀饭馍馍食之有味食之有味不浓易饿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玲珑如意逗玩邀宠逗玩邀宠味美细腻味美细腻剔刺而食剔刺而食清香后劲足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跋
10、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有秋之阔远故都的秋的特点是(四个字)。清在(两个字);静在(两个字);悲凉在几乎每一处景物上。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课堂小结清、静,悲凉秋色秋声天净沙 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残蝉,闲人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郁达夫:镶在秋里的瘦叶 在秋的日子里与你故都的秋邂逅。徜徉在你用方块的汉字叠成的故都“秋”的意象里,扑面而来的是清,是静,是别样的悲凉。清、静缘于你笔下的秋天的景,而悲凉则缘于秋在你心中的投影了。这投影里重叠着古之“秋士”的影子,重叠着欧阳修、苏东坡的影子,也重叠着异国许许多
11、多诗人的身影。“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于是,在一个早晨,在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便蜂涌出了你的笔端。秋的味,该就是那早晨一椽破屋檐下的“一碗浓茶”吧,“屋”是租赁的,“破”是时间流逝的印迹;“茶”是大碗的,喝一口,有点苦也定然有点涩。秋的味,该就是那平平仄仄的秋风秋雨吧,风,缠着槐树落蕊的淡淡幽香;雨,裹着一层紧似一层的清凉。秋的味,该就是那屋角墙边一棵棵歪斜枣树上的枣子吧,那枣树,用小椭圆的细叶,捧出一颗颗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等着那西北风吹红,那红了的枣子,嚼在嘴里,品在心头,也许会泛出一丝丝的清甜。秋的色,它的背景该就是
12、那“很高很高的碧绿”了,偌大的底色下,静静地坐望那“牵牛花的蓝朵”,让那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一丝一丝地轻抚自己,便觉出了“十分的秋意”,当然,那一抹的蓝,还该有淡黄的疏落的秋草作陪衬,还该有乳白的槐树的落蕊作点缀。在这样清冷的秋色里彳亍,于“清闲”中,也就滋生出些许的“落寞”,也就想到给这秋染上一点枣红,也就添上了一份暖色的记忆。秋的意境,有太多的“静”,于是,你便在那“静”里,融入了些许的声响,声响 里,淡去了古寺的钟声,淌下的是鸽子弧形的哨音,哨音脆生生的回响在晴空;是秋蝉衰弱的残鸣,残鸣嘶叫着生命的最强音;还有风,一声低,一声高,声声传凉;还有雨,一阵短,一阵长,阵阵作响;更有那都
13、市的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微叹里夹杂着故都别样的韵调,萦绕在耳际,缠绵在心底,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秋的姿态,是鸽子的飞翔,是灰土上残留的一条一条扫帚的丝纹,是低的屋高的树,是“青布单衣”的服饰,是雨后的桥头树底,是你宁静而致远的遐想幽思。就这样,你走在故都的秋中,走在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里,走着走着,最终你也走成一枚飘零的瘦叶,镶在了故都秋的风景里。作者有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似醇酒,如幽兰,醉倒每一位读者。然而真正欲醉的首先是酿酒者自己,郁达夫被北国的秋味搞得痴迷癫狂,如醉如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
14、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情怀忧郁而忧美,沉淀而执著。正因为郁达夫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整个灵魂去写秋,用全部心血去书写秋,才有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对于秋,作者给予最多的不是时间,不是浓重的笔墨,而是真心,真意,真情。我们在感悟故都秋的美与作者的人格魅力的同时,更应该学到的是作者写作及生活的态度,就是真。用真心去感受生活,用真意去抒写人生,用真情去打动每一个人。真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态度,写作的态度,更是生活的态度。做到真,能够全心全意,真心真意的去对待每一件事,也许我们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有荣誉光环的围绕,不一定笑口常开,不一定身居高位,但我们的人生必然充实,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