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b p m f 人教.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1611 上传时间:2025-1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b p m f 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b p m f 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b p m f 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b p m f 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bpmf教学目标1.学会声母b、p、m、f,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认“爸”“妈”两个字。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3.掌握音形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b p m f 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韵母带调拼音是教学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二、结合情境,学习b和p(一)学习声母b。1.课件出示菠萝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你吃过吗?2.教师出示声母卡片b,指导学生:我们今天要学的b和“菠萝”的“菠”发音是一样的,不过它是声母,发音的时候要读得轻些、短些。3.学习b和的拼读。(1)教师用卡片演示两音相碰过程,学生拼读,体

2、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成一个音节:b。(2)教师把教材第25页四幅插图贴在黑板上,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什么?(3)教师出示b、b、b、b四个音节卡片,指一名学生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图画下面。(4)学生看图自由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b、b、b、b四个音节。(二)学习声母p。1.课件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明和爸爸正在干什么。(他们在爬山坡。)2.教师出示声母卡片p,告诉学生上坡的“坡”读得轻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p的音。3.教师引读“上山坡”,学生接读p、p、p。三、仔细观察,学习书写1.指导书写b。引导学生先观察教材中字母b的笔顺,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然后向

3、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2.指导书写p。p的竖占中格和下格;p的半圆占中格。写声母p时先写竖,再写半圆,两笔完成。四、小组合作,学习音节1.4人一组,组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b、b、b、b、p、p、p、p八张卡片,组织小组成员练习拼读。2.拼读比赛。教师任意拿出b、b、b、b、p、p、p、p中的一张卡片,小组代表谁先读出就可给本小组加分,分数最多者获胜。3.学生开火车读b、b、b、b、p、p、p、p八个音节。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二、借助图画,学习m、f1.学习声母m的读音。(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思考: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姐姐藏在了哪里?(两个门洞后面)(2)课件出示m,认识的学

4、生领读。2.记忆m的字形。学生齐读儿歌:两个门洞m m m。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强调m占中格,注意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4.学习声母f的音。(1)课件出示山顶大佛的插图,学生观察思考:图中有什么?(山顶上有一尊大佛)(2)学生借助“佛”的音练习读f。5.学习声母f的形。6.指导书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二处起笔,写到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三、同桌合作,学习音节教师课件出示m、m、m、m、f、f、f七个音节,同桌之间一个同学拼读,另一个同学认真听,把读错的地方纠正过来。四、看图说话,学习生字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

5、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谁?2.教师出示“爸爸”“妈妈”词语卡片,学生个别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3.识记“爸、妈”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爸爸”“妈妈”两个词语第二个字读轻声。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

6、、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4.练习说话:你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喜欢做什么?“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五、学习小结,课后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