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3b p m f人教部编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1287 上传时间:2025-11-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3b p m f人教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3b p m f人教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b p m f教学反思这一课学习bpmf四个声母的读法、写法,以及和韵母的两拼读法。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是掌握b p m f的发音、写法。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6个单韵母,从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声母bpmf。课后,有如下思索:1、情境导入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看看图上画了什么?并引导孩子们理解图意,引出bpmf四个声母,继而一起读一读语境歌。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识记,为学生学习字母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和环境。2、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用手掌感受b和p发声时气流的强弱,以便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3、指导学生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

2、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时握笔姿势:笔拿高,一关节;两点靠,两点捏;掌心空,立掌写;“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离笔尖一寸。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

3、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4、在写字过程中,我注意孩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尽量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儿童的练习,避免简单机械地抄写。教授书写字母口诀: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又没尾,只能驻中格。并巡视指导,一笔描红,笔笔到位,表扬写得好的学生。5、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没能根据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合理安排课间活动;二是,读的方式不够多样,可以范读、领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等方式;三是,学生板演的bpmf,不需要立刻指出错误,可以集体订正、比较,以提醒其他同学不要犯类似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情,以生为本,克服

4、自身的不足之处,打造高效课堂。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反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

5、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

6、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学习了6个单韵母,开始学习声母,声母的发音与单韵母不一样,要求短而轻,刚开始孩子们还不太适应,后来慢慢改过来了。在教学中,对比b和p的发音时,我让孩子们分析它们像什么?有的孩子说b像广播,p像小红旗,还有些孩子说p像小气球,我当时并没有细想,后来一想,q不是也像气球吗?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应该进行更准确地引导。另外,对b与p的读音指导时,我叫孩子和我一起把手放到嘴前,示范发b读音时气流有没有碰到手,而发p读音时,气流有没有碰到手,让孩子们感觉有没有变化,这样孩子们区分的可能比较清晰。经过bpmf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肢体语言的运用,我想我有必要学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