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111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版-甲、丙)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3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备考导航考点分布命题方向注:数字代表近5年全国高考考次。命题指数:选择题;非选择题1.命题特点: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立足文化的作用、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2.备考方向:结合具体事例或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结合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两岸文化交流阐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核心提示1.一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2.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两个见证:汉字、史书典籍。4.三个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2、。必背术语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5.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材料(节选自2015福建卷,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探究: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演变中我们能够感悟到“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其见证和具体表现是什么?提示:(1)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独特魅力的

3、“方块字”,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含义: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2)重要见证。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区域性一方水

4、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比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侧重点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关注历程、动态、纵向内涵、静态、横向见证(表现)汉字、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联系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

5、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特征预测题型:选择题典例1(2015福建卷,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解析材料中的“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

6、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本意,舍去。答案B区分判断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方法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训练1(2012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 B. C. D.解析本题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成

7、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文化发展的源泉等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排除。这些“中国元素”极具传统特色,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故表述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应选D。答案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材料(节选自2013北京卷,41)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探究: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提示:中

8、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涵意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9、(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正确理解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

10、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入、借鉴等。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注意点(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整合”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3.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

11、,又体现时代性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发展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典例2(2013新课标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

12、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赞成也可以从反对的角度去分析。如果赞成,可以运用文化是

13、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分析;如果反对,可以从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文化安全等知识分析。答案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

14、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训练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A. B. C. D.解析就中国人来说,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这体现了。不符合题意。错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答案B易错点1混

15、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易错典例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易错分析典例剖析就本题而言,材料“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设陷方式通常的设陷方式一是混淆二者的表现,二是混淆二者的见证,把汉字、史书典籍当成博大精深的见证等应对策略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

16、,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矫正训练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写山曰峻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汉字()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和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A. B. C. D.解析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说法错误;汉字能够生动形象地对事物做出概括和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说法正确;说法错误。该题选C。答案C易错点2对区域文化理解偏差易错典例2(20

17、13安徽卷,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 C. D.易错分析典例剖析就本题而言,地域可影响但不能决定文化,决定文化的是经济、政治,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但不能说是融合统一,错误设陷方式通常的设陷方式一是认为区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区域地理特点决定,二是误解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应对策略地域可影响但不能决定文化,决定文化的是经济、政治;一方面文化差异不等于文化冲

18、突,另一方面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但不会融合统一矫正训练2(2015广东卷,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的,文化特性是由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排除A。通过南北方洗浴文化的不同,可见文化差异,但是文化差异并不等于文化冲突,排除B。通过南

19、北对洗澡表述方言的不同,可见文化的地域性,故C正确。材料凸显了不同的实践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排除D。答案C继往开来新世纪中医药更美好热点透视中医药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而且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高考可能结合中医药文化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自信等知识。注: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创 新 预 测1.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并且传播到其他国家,为现代社会的健康服务作出贡献。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C.

2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医文化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A项当选。B、C、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A2.在科学医学方面,成书于8世纪的藏族四部医典是重要的医药学巨著。金钥匙一书为维吾尔历史上第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唐宋著名的本草学、方剂学著作及有关壮乡风土人情的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岭表录异等,都记载了大量的壮族医药经验,反映了这一时期壮族的医药水平。这些材料说明()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各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呈现着区域文化的丰富多彩A. B. C. D.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

21、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医药文化,强调“民族特性”,强调区域性,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完全依托大数据高考分析软件原创甄选而成)A组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 B. C. D.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

22、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排除。答案A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片面。答案C3.(2017辽宁沈阳四校联考)“扶”的甲骨文(伸手抓持

23、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扶”字出现得这么早,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结伴劳作,人与人相互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这表明()互助扶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文化的发展能推动经济的繁荣A. B. C. D.解析“扶”字出现得这么早,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结伴劳作,人与人相互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相互扶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选;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说法不准确;错误,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繁荣

24、。答案A4.“黛玉自忖,兀那汉子这等眼熟,却不知是卧龙还是凤雏,便问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最近网上流行的这个“神句”,将四大名著的语言特点、重要人物等囊括在内。诸如四大名著等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 B. C. D.解析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排除。属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故选C。答案C5.近阶段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

25、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持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巩固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A. B. C. D.解析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错误。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C6.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说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

26、同的特性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求同存异A. B. C. D.解析唐代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符合题意。答案B7.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A. B. C. D.解析“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故选B。与恳亲会的举办无关。答案B8.京剧

27、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B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答案CB组9.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表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思想都是优秀文

28、化A. B. C. D.解析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正确;与题意无关,故排除;说法错误,传统思想有优秀思想,也有落后的思想。答案D10.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创造,反映了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滋养。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A. B. C.

29、 D.解析“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他思想文化”“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创造”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体现了儒家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答案C11.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可见()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

30、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解析材料强调“四君子”蕴含的文化,没有体现对人的影响,舍去A;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体现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B符合题意;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答案选B。答案B12.“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引出一段“邻里之间各让三尺,和睦相处”的传世佳话。从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中华民族()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精神品格德治礼序、崇德

31、重礼的美德精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精神内蕴A. B. C. D.解析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属于传统文化,引出一段“邻里之间各让三尺,和睦相处”的传世佳话说明中华民族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美德精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符合题意;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答案A13.(2017东北三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希腊、古罗马曾用铁棒在涂蜡的木板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在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人使用的是毛笔。材料毛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的一件珍

32、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如,笔杆是竹子所制,代表阳,笔毫是动物毫发所制,代表阴;宣纸白色为阳,墨是黑色为阴;直线为阳,弧线为阴毛笔的制作不仅讲究笔的实用价值,而且注意到了艺术价值,笔杆刻字、刻画、浮雕、镶嵌等,一支好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珍品。毛笔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谈一谈应如何理解毛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2)目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请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

3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毛笔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毛笔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言之合理,即可)14.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

34、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言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