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一)学业达标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解析】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项。【答案】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
2、大变革的出现,而不是“百家争鸣”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答案】B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导学号:00910003】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答案】B4(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
3、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导学号:00910004】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答案】C5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约束君主的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C项。【答案】C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4、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导学号:00910005】A法家B道家C墨家D儒家【解析】汉武帝时,董仲舒新儒学强调“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能力提升7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
5、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解析】“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统一,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合,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D项错误。【答案】A8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
6、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本善,由于“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上天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维持这个社会,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即“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人之性恶”,故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B9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
7、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8、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根据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因”可以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即可。【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
9、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06】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10、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
11、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剂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举例: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3)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