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特色与热点部分 第 16 讲 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 全球史观 基本内涵 1过程: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1)开始: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2)完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3)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2主线:(1)生产力的发展;(2)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3视角:(1)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2)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知识链接1.新航路的开辟,它使得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统一的世界。2.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3.两次工业革命。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5
2、.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6.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7.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8.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亚洲和美洲的区域集团化。9.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10.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典题示例1.(2011江苏历史)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
3、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解析 本题属逆向型选择题,“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显示了 A;“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显示了 B;“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显示了 C,整体上看,卡斯特罗言论表明了对全球化形势下“不公正”的揭示,并不是“抵制”全球化,从两个侧面表明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答案 D现代化史观 基本内涵1.时段:现代化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
4、,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核心: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范畴:现代化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知识链接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进入蒸汽时代的到来。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进入电气时代。3.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5.新中国“一五”计划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新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8.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9.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
5、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12.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13.新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实行基层民主选举。1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进步思想。15.欧洲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16.近代中国维新派主张
6、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学说,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色彩。17.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时代。典题示例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 洋务运动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
7、上富强道路,但“逸出旧轨的趋向”即是指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C文明史观 基本内涵1.纵向: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2.横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3.外延: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文明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
8、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4.线索和规律(1)政治文明演变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物质文明演变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3)精神文明演变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知识链接1.农耕文明时代(1)政治上,中国建立和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雅典建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罗马建立君主专制下的法制统治。(2)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日趋繁荣,一直到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古希腊除了农耕经济外,工商业经济和殖民经济也迅速发展。(3)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思想体系严密,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古代希腊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萌发。罗马的法制思想
9、。2.工业文明时代(1)进入 15 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欧美地区走在前列。经济上,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其技术动力。政治上,欧美国家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文化上,近代科技发展,各种流派的文学艺术形式发展起来。(2)到 19 世纪中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政治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爆发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文化上形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3)19 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出现新的现代
10、化道路设计共产主义道路,十月革命将这种理想变成现实。(4)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案还有强劲的生命力。(5)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尽管遭受各种挫折,各方面成就依然巨大。(6)随着各地各类型文明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强,政治上多极化,文化上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典题示例3.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以下最符合其本
11、意的是()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解析“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即是说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D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1.研究: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2.体现: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3.本质: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
12、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知识链接1.民生问题:(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2)儒家思想中关于民生的主张;(3)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有关救灾方面的论述;(4)孙中山的民生主义;(5)新时期我国历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人民生活;(7)罗斯福新政措施中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福利制度。2.生活变迁: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新时期生活巨变,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思想观点:诸子百家和宋明理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对宇宙、人、社会的看法。4.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典题示例4.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解析“研究视角”从各著作的名称进行归纳可知。“知识分子”、“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等,可知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D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