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版高考生物 3-2-1精品系列专题【专题知识框架】【考纲解读】考点考纲要求考察角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涉及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以及二者的比较、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物种、隔离、基因频率的那个有关概念的考查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的主要内容的考查和有关遗传的计算、基因频率的计算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成因以及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三年高考命题分析与命题趋势】考察角度上,主要集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简介,自然选择学说有关内容及在实例中的分析、应用,生命起源研究资料的分析,考查的重点是对实例过程的分析。命题形式
2、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近几年在高考中考查不多。【核心考点要点归纳】考点一、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理解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1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1)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
3、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携带的基因随个体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但随着繁殖它把自身一部分基因传给了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了基因库。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
4、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3)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骤变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6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从性状水平基因水平。(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从个体水平种群水平。(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仍是自然选择学说。考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如猎豹和斑马。(1)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生物生活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必然要和其他生物发生关系。在
5、捕食与被捕食,相互帮助等关系下,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2)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的。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厌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生物进化的历程(1)生物进化的方向: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到需氧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2)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
6、极,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感悟拓展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2012高考真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2广东)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 , 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答案】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
7、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2012江苏)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答案】:D【解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货的原始材料,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及突变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考点定位】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基础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3(2012北京)3.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
8、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4.(2012海南卷)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5.(2012上海卷)29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
9、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l B30,42 C70,2l D70,42【答案】D【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哈温定律算,得到A基因频率70%,a基因频率30%,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选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自由交配条件下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和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6.(2012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0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35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
10、所谓“生物类型”是指_。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36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的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_。A气候变化 B化肥使用 C耕作措施变化 D除草剂使用37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_。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38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_。A无敏感性个体 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C
11、无抗药性个体 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39 抗药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下述几种策略中,可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是_(多选)。A机械除草 B除草剂交替使用 C人工除草 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2011高考真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1海南卷)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答案】D【解析】甲、乙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其中被捕
12、食者不会因为捕食者的灭绝而灭绝,A错;生物之间的基因的突变并不是相互影响的,C错;即使种群数量稳定,也会因为突变或重组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2. (2011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A. 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 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 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 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3.(2011江苏卷)根据现代生
13、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所以A选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B选项错误;种群基因库在世代之间传递,所以C选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所以D选项错误。4.(2011广东卷)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 金
14、属-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答案】BC【解析】结合社会热点,考察了对超级细菌的认识,A错,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从进化的原理分析,抗生素滥用对细菌起选择作用;C正确,有题中信息可知,可能是超级细菌体内的金属-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5.(2011重庆卷)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
15、样性间接使用价值6.(2011广东卷)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3)将
16、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答案】(1)受精卵;S基因;S基因转录的mRNA;S蛋白。 (2)50%;60%(3)减少,S基因在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 热病毒的复制。【解析】该题第一问考察基因工程的步骤,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采用显微注射法,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目的基因检测的方法有三种,即DNA水平、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第二问考察了在一定条件下基因频率的计算, F1群体中都是雌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AaBb,所以A基因频率是50%,而F2群体中,根据条件
17、可知,只有基因型都是A B 和aabb的个体才能存活,其中1/10为AABB,2/10AABb,2/10AaBB, 4/10AaBb,1/10aabb,所以,3/10为AA,,6/10Aa,1/10aa,计算可得A基因频率是60%。第三问是属于信息题,由题目中信息可知S基因在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中信息可知S基因在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所以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减少。【2010高考真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0海南卷)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
18、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2(2010上海生物,28)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B55%和42.5%C45%和42.5% D45%和32.5% 【答案】B【解析】由题可推知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的比例为130%20%5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为AAAa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有1/4为AA,所以F1中AA的基因频率为AA142.5%。3.(2010山东卷)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
19、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4. (2010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
20、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5. (2010全国1卷)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种群在自交的情况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A项的叙述是正确的;通过自然选择,有利的变异会被保留,不利于生存的基因会被逐渐淘汰,有的基因(如某显性基因)甚至全部淘汰;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
21、着,因为,种群中的个体组成在不断发生变化更新,这会引起遗传漂变和迁移现象,导致基因频率改变,还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发生,以及自然选择均会引发基因频率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不单是环境的选择作用,因此B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6. (2010海南卷)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3
22、)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7. (2010天津理综)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
23、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2)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从题干可知R与S是一对等位基因,已知RS和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可算出RR的基因型频率为(1-4%-1%)=95%;计算R的基因型频率可以利用概念法直接计算。假设种群的总个体数为M,则该种群R与S这对等位基因总数为2M,R基因的总数为(295%M+14%M)=1.94M则R的基因型频率=1.94M/2M 1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到1969
24、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不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要低于SS基因型的幼虫。 (4)若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自然的持续的选择作用下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S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在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就是SS.【2012最新模拟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2012浙江省嘉兴八校期中联考)有相邻两块田,一块田种的是野生品种水稻,因受到微生物感染,有60%枯死,但有40%未受影响。邻近的另一块田,种植的是人工育种的水稻,同样受到微生物污染,但却全部枯死。造成此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A人工育种的品种产生突变B野生品种的变异率低C野生品种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D人工育种的品种
25、变异率低3. (2012届陕西省交大附中高三第四次诊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的标志是不能产生后代B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D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等因素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明该种群已经进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内容,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的标志产生的后代不能再产生后代,C正确。4. (2012届江西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
26、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A任一海龟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海岛上的海龟没有发生进化C可以预测再过若干万年后该海岛上的海龟中一定能产生新物种D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64% ,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8/ 9。5. (2012届安徽省马鞍山市
27、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一种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B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捕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下降C虹鳉种群中如果没有新基因的产生,则不会发生进化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答案】 D【解析】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不能判断。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
28、捕食,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上升。生物是否发生进化不是看是否产生了新的基因,而是看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改变。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比在甲中的虹鳉年龄大所以其平均体重将会增加。6.(2012惠州模拟)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A.黄色黄色、绿色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C.猫叫综合征D.无子西瓜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下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12h,实验过程和实验
29、现象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B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C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水蚤个体的变异也是定向的【答案】ABC【解析】从水蚤生存数目确定最适温度为25,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所以ABC正确。8.(2012珠海模拟)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具
30、有生殖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地理隔离,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也未必存在生殖隔离9.(2012芜湖模拟)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不同蟹体色差异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中间体色适应环境,不易被天敌捕食B.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生殖能力弱C.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新物种【答案】B【解析】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每个种群均具有各自的基因库,故一个物种应具备多个基因库。10.(2012九江模拟)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有人预计,
31、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一个种群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11.(201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分析有关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达尔文认为不同物种是由其祖先逐渐变化而产生的。研究不同物种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将它们与从前存在的生物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右图显示4层埋藏着化石的岩石,W是离地表最近的岩层。1最早期的化石埋藏在图中的 层岩石中。2
32、这些化石是下列( )的证据。A蜗牛和鱼出现竞争B鱼捕食蜗牛C蜗牛由鱼进化而成D鱼和蜗牛的进化3举出化石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2项不足之处。 科学家们从各种证据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右图是生物进化历程简图。4根据上述规律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与图中数字对应的动物类群。动物类群: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_;_;兔传染性黏液瘤是1种由病毒引致的疾病,可把兔杀死。这种病毒曾被引入到兔的野生种群中,用以控制兔的数目。起初兔的数目明显下降,但过了一段日子,数目又再增加,而且那些兔对这种病毒已产生了抗性。5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2分)在某地区新建一蜗牛种群,蜗
33、牛被鸟类捕食,鸟在石头上打破蜗牛,吃掉柔软的身体留下外壳。有的蜗牛有条纹有的则无条纹。记录的相关数据见右表。6.预测经过几个世代后,有条纹和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将发生的变化是 。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2011最新模拟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11新疆农七师三模)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实验事实说明: A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家蝇的
34、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 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 D 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蝇的抗药性与DDT的选择关系。从实验过程可知,B部分家蝇一直没有接触过DDT,最终对DDT却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说明家蝇的抗药性原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DDT在家蝇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一种定向选择的作用。2.(2011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前最后模拟)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有A姐妹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分别是A和a基因,这意味着发生了基因突变B基因类型没有变化不可能产生可遗传变异C生物进化的实
35、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转基因技术在物种间转移的是基因表达载体3.(2011山东省潍坊市三县最后一次模拟)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B. 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C. 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D图4中捕食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4(2011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三次质检)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
36、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5.(2011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B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间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答案】D【
37、解析】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而不是基因。6.(2011河北邢台)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从种群的个体数量角度看,突变在较大的种群中比在较小的种群中容易保存B. 对生物体有害的隐性基因在纯合状态下比在杂合状态下容易丢失C.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 通过染色体加倍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是两个不同的物种7.(2011江苏省苏北四市第一次调研)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会慢慢形成新的种群
38、B会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C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先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后由于自然选择,两种群的基因频率逐渐发生差异,最终达到生殖隔离。8(2011威海)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
39、化,就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当基因频率变化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产生新的物种。9(2011烟台)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C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形成的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答案】D【解析】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使生物变异性增强,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0(2011淄博)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0、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1(2011烟台)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12(2011温州)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A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
41、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C所有金鱼品种都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过程形成的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答案】C【解析】金鱼品种“蓝剑”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属于染色体畸变。该品种与其他金鱼没有形成生殖隔离,还是同一物种。“蓝剑”是人工选择的产物。13(2011汕头)(10分)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1)从遗
42、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学基础是_。(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经过长期的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从而使种群的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决定的。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_。【解析】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最
43、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来的,而S基因频率能增高的遗传学原因(内因)是Ss基因型的个体形成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通过若干代的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使S基因频率增高成为可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现象,19世纪,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桦尺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由于桦尺蛾栖息地变成黑褐色,利用黑色型个体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种群中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到积累,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14(2011沈阳)(9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
44、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答案】AD【解析】普通野生稻在进化为普通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选择,许许多多的个体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基因丧失;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是由选择决定的,这里包括
45、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落粒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也有利,只是对于人类不利;许多野生植物含有抗逆性基因,有利于培养作物优良品种。2.玫瑰有5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迄今已培育出2500多个品种。玫瑰没有生成蓝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的基因,因此蓝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培育成功的。但日本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蓝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这株玫瑰的花瓣中所含的色素为蓝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中 B培育蓝玫瑰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蓝色素基因在所有玫瑰细胞中都能控制合成蓝色翠雀花素 D
46、蓝玫瑰的培育成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3.对某种雀类的研究发现,在越冬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因此,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结群的大小会影响上述3类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最优种群的大小会变大。()A日平均温度增加 B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 C增加捕食风险 D食物供应量增加【答案】C【解析】选项发生时,环境中的选择压力增大,自然选择会加速淘汰对环境适应不利的对策种群,只有最优种群的数量,会随着竞争的减少而增加.4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
47、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5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7下面哪种表述解释了寄生细菌一般比它们的寄主进化更快的原因( )A细菌比
48、它们的寄主面对更大的选择 B细菌内的DNA比寄主少C细菌主要进行有性繁殖 D细菌的繁殖周期一般比寄主短【答案】D【解析】考查有关进化速度的知识。A,寄主的选择比细菌更大;B,进化与细胞内的DNA的多少无关;C,细菌主要进行分裂无性生殖(分裂生殖);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细菌繁殖周期短,变异的频率高,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快,进化速度快。8一个科学家测量了某地一个野生鸟类种群超过10代的尾的平均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他观察到尾长度在逐渐变长。以下可能造成这种增长的是( )A遗传漂变 B自然选择 C迁入 DA、B、C都可能9.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
49、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狼的实例恰恰解释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导致狼出现不同的变种。10.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
50、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答案】C【解析】在一地区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斑蚊种群量减少了99%,只有极少数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这说明原来的斑蚊种群中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11.动物性食品中的某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禽流感H5N1和大肠杆菌O-157,是在现代畜牧业中滥用抗生素条件下抗药性提高而产生的新的致病菌
51、系。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致病菌抗药性增强的原成因是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越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的变异越快B长期使用抗生素是对病原体进行选择的过程,结果导致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能诱导病菌分解抗生素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病菌所繁殖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12.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B.会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C.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答案
52、】B【解析】A项中,北方和南方自然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B项中,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和D项中,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先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后由于自然选择,两种群的基因频率逐渐发生差异,可能最终达到生殖隔离。13.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14.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可
53、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B.C.D.【答案】B【解析】达尔文强调生物进化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对不同性状的生物起选择作用;中强调的是环境导致生物定向的变异,属于拉马克的观点,所以是错误的。15.中国有三个豹亚种: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三者有形态的差异。这三个豹亚种形成的原因是( )A.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的结果C.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及生殖隔离的结果D.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答案】A【解析】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属于豹这一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三者有形态
54、的差异,说明三者经过了地理隔离,在各自环境条件下进行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导致基因库不同。16.小鼠种群经 X、Y、Z环节后,产生了新的物种,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经过X、Y、Z过程后,小鼠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Z表示生殖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种产生17.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
55、.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答案】C【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18.如图,某种群自由交配,获得F1,F1自由交配获得F2,整个过程中没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等使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A.F1和F2基因频率不同B.F1和F2基因型频率不相同C.整个过程没有发生进化D.F1和F2纯合子比例不同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19.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
56、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会、不会)发生改变。(3)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的个体,并且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4)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
57、、_。20.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58、。请分析回答:(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你的理由是_。(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_;_;_。(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解析】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3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1/2。若不淘汰残翅果蝇,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F2及其后每一代,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
59、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答案:(1)1/2 (2)1/3(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
60、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热点题型分析】热点题型一 理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解答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题【例1】(2010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频率占30%,aa基因型频率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B.55%和42.5%C.45%和42.5%D.45%和32.5%【例2】某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其中:A基因频率为、a基因频率为。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据题意:在100个个体中
61、,AA占30个、Aa占60个、aa占10个,即在200个基因中,A基因占:230+60=120个,基因频率为120200=60%,a基因占:20+60=80个,基因频率为80200=40%。答案 60% 40%【例3】(2010天津卷)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R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
62、能力。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原因是。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相比之下,在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率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率低,导致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升高、不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使得群体向着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淘汰显性基因的选择效应:在不利基因为显性时,淘汰显性性状改变基因频率的速度很快,如水稻育种中,人们总是选择半矮秆品种,淘汰高秆个体,而高秆基因对半矮秆基因是显性。淘汰隐性基因的选择效应:在二倍体中,若有一对等位基因A、a,则有AA、Aa和aa等3种基因型。若该性状为完全显性,则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均不会因
63、选择而淘汰,选择只对aa起作用,因而,隐性基因a的频率只会降低,很难完全淘汰。【技巧方法】基因频率计算的几种方法1.根据种群中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用A、a表示显隐性基因,PA、Pa为A、a基因的基因频率,PAA、PAa、Paa为AA、Aa、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下同)PA(AA的个体数2Aa的个体数)/种群中个体总数2Pa1PA2.根据种群中各种基因型的频率计算基因频率PAPAAPAa1/2PaPAa1/2Paa3.隐性突破法求基因频率由种群中的隐性个体所占频率(即隐性基因型的频率),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将隐性基因型频率开方,即可得到隐性基因的频率,进而求得显性基因的频率。热点题型二
64、 理解遗传平衡定律,解答基因频率计算题【例1】某地区男性中的红绿色盲占8,若此地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下列有关该病在此地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女性色盲的概率为0.64B.女性携带者的概率14.72%C.男性携带者的概率为比女性多D.男性中正常的概率为92【例2】某地区人群中,每万人中有一个患苯丙酮尿症,一个表型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妹妹。该地区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概率分别是和。这个正常男性与该地一个不知基因型的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是。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遗传平衡定律,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遗传平衡定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A、
65、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p和q,该正常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由题意知,该地区人群中aa的频率是,求得q,则p。正常女性中为携带者的概率为:。则其后代患病的概率为答案 【例3】(2010海南卷)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
66、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遗传平衡定律的公式及应用遗传平衡定律的公式的推理及其内涵在一个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种群中,若某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它们的概率分别是p和q,则p+q1。在有性生殖时,种群个体能够产生的雌雄配子分别有A和a两种,概率分别为p和q,子代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可由如下公式得到:(pA+qa)(pA+qa) p2AA+2pqAa+q2aa1其中:pA、qa分别表示亲代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概率;(pA+qa)(pA+qa)表示亲代雌雄
67、配子的随机结合;p2、2pq和q2分别表示子代群体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概率。应用:一是根据遗传病的发病概率,推断群体基因频率及预期后代患病的概率;二是根据某些个体的表现型(如隐性)比例,推断其他个体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概率。【易错指导】一是忽视“种群足够大、无基因突变、无迁入迁出、无自然选择(基因型不同个体的生活力应相同)、随机交配”等遗传平衡的条件,错误使用遗传平衡定律;二是在种群内各种基因型的频率未达到遗传平衡时,就运用达到遗传平衡后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改变”的结论作出错误的判断。热点题型三 把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答生物进化分析题【例1】(2010山东卷)下列符合现代生
68、物进化理论的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例2】(2009江苏卷)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
69、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例3】(2009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
70、体内的发生了改变。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易错指导】未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缺乏比较,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而出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部分几组易混概念辨析易混点二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两者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式,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以成立。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易混点三 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的相遇而不能交配
71、。它使同一物种的生物分成不同的种群。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隔离主要是由于遗传组成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渐变式)。但是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爆发式)。易混点四 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种群越大,基因库也
72、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基因频率: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如果在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无限的条件下,即没有生存压力,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配又是随机的情况下,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但这种条件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是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的某
73、一种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常见考点例析本文结合典型例题,就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部分的几个常见命题类型进行分析;期望帮助同学们理解该部分内容。考点一 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答案:D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变式训练1 D 解析: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考点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例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
74、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条件下的地雀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解析:原属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因在不同群岛上生活(地理隔离),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这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
75、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个基因。久而久之,由于自然选择的不同使各个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一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地雀。不过物种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往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答案:B变式训练2 下列说法正确的(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变式训练2 B 解析: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
76、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必需的过程、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两个个体就分别属于两个物种了。当然,地理隔离不是达到生殖隔离的必备条件。考点三 共同进化例3右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变式训练3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A. 自然选择不起
77、作用 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变式训练3 D 解析: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生存竞争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推动了生物的进化。物种之间(例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也在进行着军备竞赛式的竞争。考点四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例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不断形成过程D. 有性生殖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变式训练4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 B C D变式训练4 D解析: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有丝分裂的出现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选项为D。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