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氧循环碳循环二氧化碳循环A.B.C.D.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A.侵蚀作用B.沉积作用C.固结成岩作用D.风化作用答案:1.C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第2题,图中有石灰岩沉积,在a地质作用处有降水条件,故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南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护生命活动
2、。读图,完成第34题。3.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C.干湿季明显D.全年高温少雨4.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答案:3.C4.D解析:第3题,图中甲地位于南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第4题,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导致沿途地和地、地和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太
3、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洋流A.、B.、C.、D.、6.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5.C6.A解析:第5题,和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地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地主要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和地形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第6题,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甲、乙两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第78题。7.甲山位于()A.北半球暖温带B.北半球亚热带C.南半球亚热带D.南半球暖温带8.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地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B.
4、地球自转角速度甲地大于乙地C.地球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D.北半球夏至日甲地昼长比乙地长答案:7.A8.D解析:第7题,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说明甲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暖温带地区。甲山的同一景观带南坡比北坡高,说明南坡为向阳坡,可判断甲山位于北半球。第8题,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乙山基带为针阔叶混交林带,说明甲山的纬度较低,乙山的纬度较高。乙山同一景观带北坡分布上限高,乙山北坡为向阳坡,说明位于南半球。因此,甲地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乙地向左偏;地球上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余各地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甲山纬度较低,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夏至日,甲山位
5、于北半球,昼长夜短,乙山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故D项正确。生物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完成第910题。9.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10.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功能B.稳定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答案:9.B10.D解析:第9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故B项正确。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故D项正确。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
6、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第1113题。1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分别为()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2.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A.一直减小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13.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的是()A.实现河流梯级开发B.实现土地生态恢复C.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D.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答案:11.A12.D13.D解析:第11题,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有关,由此可推断甲、丙分别表示蒸发增大、云量增多。第12题,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在早期能
7、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增加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减少,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的湿度下降。第13题,通过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可减少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为2 0002 500米),主要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416题。14.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B.较低海拔
8、的陡坡地带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15.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是()气温降低光照减弱降水增加种子传播距离加大A.B.C.D.16.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C.土壤肥力降低D.土壤水分降低答案:14.B15.C16.C解析:第14题,由图中信息以及题干信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可知,低海拔陡坡地带最先遭受入侵。陡坡土壤流失速率快,土层较薄,草本植物较灌木易于着生,故B项正确。第15题,据材料,受全球变暖影响,草本植物入侵,说明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一
9、是因为气温降低,二是种子传播距离加大,草本植物生存和繁殖难度增大。故C项正确。第16题,据图可知,入侵程度与土壤有机质大致呈负相关,故C项正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第1719题。17.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18.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19.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
10、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17.C18.D19.C解析:第17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18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第19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减弱,冻害加重。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11、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完成第2021题。20.“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21.“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答案:20.C21.A解析:第20题,由材料中“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步”“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第21题,“桃花源”这种盆地式封闭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223题。22.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23.甲、乙、丙三地垂直带
12、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答案:22.C23.B解析:第22题,图中山地北坡基带是荒漠带,山麓海拔在1 0001 500米,该山有冰雪,其海拔在6 000米左右,故最可能是昆仑山。第23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坡,北坡为阴坡,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自然景观形成主因复杂,地区差异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我国某主要山脉的主峰垂直带谱。据此完成第2425题。24.图示山地位于()A.甘肃B.新疆C.青海D.西藏25.导致图示主峰南、北坡景观带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B.热量
13、C.纬度D.光照答案:24.B25.A解析:第24题,该山基带南坡为温带荒漠带,北坡为山地温带草原带,说明位于干旱区;且北坡山腰处有山地寒温针叶林带,而南坡没有森林带。结合新疆天山南北坡气候,可判断图示山地位于新疆。第25题,主峰南坡主要为荒漠和草原,北坡主要有草原和森林,主要是因为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差异是导致景观带不同的主要因素。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读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地区,该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突出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性。(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和,其原因是
14、。(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的主要影响有哪些?答案:(1)东北整体(2)春季夏季春汛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3)对土壤的影响: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对河流的影响: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解析:第(1)题,据图中“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及“色暗、肥沃的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第(2)题,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两个汛期。春汛主要与季节性积雪融水有关,夏汛主要与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有关。第(3)题,该地森林面积锐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
15、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等。27.(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非洲气候分布图。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1)简述非洲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特点。(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陆地自然地带,分析其原因。(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非洲陆地自然地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
16、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由于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南北坡的气温差异较小,而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解析: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可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陆地自然地带也必然对称分布。第(2)题,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即垂直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三个现象的原因。28.(10
17、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疏林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海南岛地理简图。海南岛地理简图材料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旱季以偏东风为主。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疏林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少。试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其降水少的原因。答案:(1)地方性分异规律。判断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18、因此其反映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2)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解析:第(1)题,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疏林草原的自然景观,是因为地处背风坡,水分条件较差,呈现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旱季风向为偏东风,地形特点是中部为山脉,从地形对水汽的阻挡作用分析西部降水少的原因。29.(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马达加斯加岛,距离非洲大陆最近的距离约为386千米。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岛上动植
19、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答案:(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热带雨林景观。(2)岛屿长期与大陆分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方面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3)人类活动使森
20、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解析:第(1)题,图中狐猴分布区主要集中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联系气候分布,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故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主要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和暖流增温增湿作用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生物物种丰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地形环境复杂,加上受人类影响较小。“极为独特”的原因主要是距离大陆远,生物进化慢。第(3)题,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一是自身生存能力弱;二是人类活动导致其生存环境破坏和食物减少;三是人类的捕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