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5868 上传时间:2025-1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正确使用成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1正确使用成语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近举行的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启动仪式上疾呼:“我们必须帮助那些极度脆弱的人数以百万计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70年来,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尼泊尔特大地震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国总是当仁不让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绝不在朋友落难时,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应当看清,西方一些人歪

2、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些荒谬绝伦的言行,完全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玷污,暴露出他们狭隘的地缘政治算计和荒谬的傲慢与偏见。国际公认,为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选择勇敢“逆行”,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疫行动,了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闪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内含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芒。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扶危济困袖手旁观捍卫彰显B仗义疏财坐观成败守卫凸显C扶危济困坐观成败守卫彰显D仗义疏财袖手旁观捍卫凸显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节选)过往的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观众认同度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

3、充斥着说教,而相对枯燥。相比之下,觉醒年代以一种人本主义的视角,真实地展现了重要历史人物的,从而让以青年为主体的观众获得同理心和认同感。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从中小学课本上就开始为广大观众的伟大人物,一改在教科书上高大、威严、庄重的形象,在电视剧当中,呈现出跟我们普通人类似的生活状态。本剧在于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践行了现代政治理念,得到观众好评是情理中事。本剧还将这些伟大历史人物处于“前台”的工作状态,跟处于“后台”的生活状态,予以有机结合的呈现,进一步突显了人物的亲和力。()。就这一点而言,觉醒年代也有重要突破。事实上,陈独秀跟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不会削弱其伟人的形象感染力,反而将其因

4、政治抱负而付出的亲情代价和盘托出,让观众更能体验伟人的巨大牺牲。而李大钊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则表现了这位革命斗士温情的另一面,让其形象更加丰满和高大。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照本宣科喜怒哀乐耳熟能详其乐融融B一板一眼喜怒哀乐耳闻目染粗衣粝食C一板一眼风云际会耳熟能详粗衣粝食D照本宣科风云际会耳闻目染其乐融融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节选)现代人用皮带,有皮带扣;古代人也用腰带,也有扣,名曰带钩。带钩,就是我国古代用来束腰或佩挂物品的挂钩。它曾经是古人的日常用品,尤其是贵族、文人与士兵,已知目前最早4 000多年前的玉带钩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由于其使用于服装外饰,

5、所以和今天皮带扣上那大大的Logo一样,也演变出一些礼仪和身份区别的意味。至于带钩在古代社会中身份标识的作用,汉代淮南子:“满堂之坐,视钩而异。”庄子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典故。窃钩者何以被诛?因为带钩体现一个人的地位、财富,无怪乎有人心为财动,去盗窃一个小而不起眼的带钩。带钩被视为祥瑞之物,最有名的还数“钩弋夫人”荣辱集于一钩的故事。据说,当年汉武帝巡游打猎经过河涧这个地方,听说有一奇女子,十分美艳,但就是一手握拳,却从未打开。武帝一见,对她十分,亲触其手,“发手得一玉钩”,故得名为钩弋夫人。带钩之制,初以石骨木藤,后渐发展为金、玉、铜、铁等,()。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

6、项是()A顾名思义一语道破铤而走险倾慕B望文生义一针见血孤注一掷倾慕C顾名思义一语道破孤注一掷倾心D望文生义一针见血铤而走险倾心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时常怀念冬天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记忆中村庄的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大神,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

7、饰着冬之静怡。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辽阔的褴褛倏忽隐遁在旷野深处,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纷纷扬扬

8、尽如人意亭亭玉立弹冠相庆B沸沸扬扬如愿以偿亭亭玉立弹冠相庆C沸沸扬扬尽如人意风姿绰约觥筹交错D纷纷扬扬如愿以偿风姿绰约觥筹交错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为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言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法律法规汇编六法全书很美。当儒家成为正统的文化主流时,语言必然会走向诗,而不是走向法律条文。因此,嵇

9、康四十岁被拖上刑场,理由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其罪状读起来就像一首诗,像这样的罪状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在潜意识里我得到了一种颠覆准确语言的快乐,因为我感觉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使语言愈来愈准确,当语言愈来愈准确,几乎是没有第二种的含义时,语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弹性,受到很大的局限。再者,写小说等文学作品,本来就在颠覆语言的各种可能性,你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就偏不是“那个样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丝不紊屡见不鲜搜索枯肠模棱两可B一丝不苟屡见不鲜挖空心思似是而非C一丝不紊司空见惯挖空心思模棱两可D一丝不苟司空见惯搜索

10、枯肠似是而非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中国青年成为友好使者,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他们用脚步丈量青春,用青春书写历史,为各民族交流架起了一座座友谊桥梁,让丝路上的友好交往事业,延续至今。他们的故事,无一不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使命,在历史上镌刻下一个个的青春印记。如今,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大潮中,青年情趣相近、,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如果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家友好的根基在民众的话,那么“国之交”的希望在于青年,“民相亲”就要从青年做起。只有打开了青年的一扇扇心灵之窗,各国人民的友

11、谊才能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浩瀚大海,历久而弥坚,历久而弥新。作为“强国一代”的中国青年,更能够在放眼世界中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他们将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青年一起肩并肩,手牵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流芳百世意气相投休戚相关B一脉相承不可磨灭情投意合休戚与共C薪火相传流芳百世情投意合休戚相关D薪火相传不可磨灭意气相投休戚与共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

12、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

13、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不论你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真正的阅读要旨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内容要能在生活中形成有用的养分。真正的阅读,可以在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A.大相径庭耳濡目染登峰造极灯红酒绿B大相径庭潜移默化无与伦比灯红酒绿C泾渭分明潜移默化登峰造极纸醉金迷D泾渭分明耳濡目染无与伦比纸醉金迷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我

14、们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而且还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其次

15、,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这需要学界同仁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擢发难数俯拾即是熟视无睹坐井观天B浩如烟海俯拾即是视而不见盲人摸象C浩如烟海比比皆是熟视无睹坐井观天D擢发难数比比皆是视而不见盲人摸象课时作业11

16、解析:第一处,“扶危济困”,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仗义疏财”,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结合“帮助那些极度脆弱的人”“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帮助有危难的人,而不是强调自身的义气,应使用“扶危济困”。第二处,“袖手旁观”,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坐观成败”,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结合语境“绝不在朋友落难时”可知,此处是说不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置身事外,应使用“袖手旁观”。第三处,“捍卫”,保卫。着重于抵御、抗击各种外来侵犯,确保安全,被捍卫的对象多是大的或比较抽象的

17、事物,常与“独立”“真理”“主权”等搭配。“守卫”,指防守、保卫。也指担任守卫的人,侧重于以防守的方式保护,使不受侵犯,被守卫的对象多是具体的、固定的地方,不能是人,常与“边防”“边疆”搭配使用。语境说的是“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守卫”与之搭配不当,应使用“捍卫”。第四处,“彰显”,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凸显”,指清楚地显露,也指突出,显著。语境是说显示出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应使用“彰显”。故选A。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照本宣科”,照着本子读。形容只是死板地照着念,毫无创造发挥。“一板一眼”,比喻说话有条有理,做事踏实认真,一步一

18、个脚印。此处强调的是过往主旋律作品的刻板,故“照本宣科”更恰当。第二空,“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此处主要是说明觉醒年代表现了伟人们“常人”的一面,故“喜怒哀乐”更恰当。第三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闻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同“耳濡目染”。此处强调的是广大观众对这些历史人物非常熟悉,故“耳熟能详”更恰当。第四空,“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粗衣粝食”,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此处是为了说明李大钊也有温情的一面,故“其乐融融”更恰当。故选A。答案:A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

19、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中性词。“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是贬义词。句中应该是根据名称做字面上的解读,应该用“顾名思义”。第二空,“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穿了。句中强调一句话说中了,用“一语道破”。第三空,“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强调冒险。“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强调最后一次。句中强调禁不住诱惑,做冒险的事情,用“铤而走险”。第四空,“倾心”,一心向往、爱慕,竭

20、尽诚心。“倾慕”,十分向往爱慕。句中有“十分”,应该搭配“倾慕”。故选A。答案:A4解析:“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好像水沸腾后气泡、热气蒸腾翻滚一样。“尽如人意”指完全符合心意(多用于否定式)。“如愿以偿”指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这里和“立于大地之上”重复。“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答案:D5解析:一丝不紊: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

21、一点儿也不马虎。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足为奇。搜索枯肠:形容动脑筋极力思索(多指写诗文),“枯肠”比喻脑子里很空。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多含贬义)。模棱两可: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答案:A6解析:“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在本语段中“薪火相传”用来表现将友好交往事业继承、发扬下去;“一脉相承”强调的是“有关系”,不如“薪火相传”切合语境。“不可磨灭”: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

22、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不可磨灭”强调的是事迹,切合语境。“意气相投”: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意见一致,彼此很合得来。“情投意合”通常用在具体情境中,强调双方关系好,不切合语境。“休戚与共”指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前者强调共同行动,共同承担;后者强调联系紧密,不可拆。答案:D7解析:“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

23、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登峰造极”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无与伦比”指没有能够比得上的。“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纸醉金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答案:B8解析:“擢发难数”比喻罪行之多,难以数清。“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熟视无睹”指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某种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指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坐井观天”指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