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静女限时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静女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老实、憨厚、痴情。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
2、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3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4下面对此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B全诗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C第一章写
3、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D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纯朴的恋情。5下列对诗经中静女一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四言诗,感情朴实真挚。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B全诗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D诗歌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6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
4、”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二、情景默写(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礼物的句子:“_,_。”(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的句子:“_,_。”(3)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子所赠的彤管的喜爱的句子:“_,_。”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象以及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B“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错,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
5、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由此可见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故选B。2C【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鉴赏的能力。C“女青年”错。诗中的“我”指男青年。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3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
6、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故选B。4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分析错误。应该是第一章重在写场景,第二章重在写心理。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错误。比的手法为比喻,这里是运用了“赋”的手法,赋为铺陈叙述;“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也不准确,“静女其娈”是直接抒发,“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是借夸赞静女送的彤管漂亮,抒发对女子的喜爱,所以应是既有直接抒发,也有间接抒发。6DD项,“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故选D。二 默写答案:(1)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2)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3)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