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蔡锷集军国民篇中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据此可知,甲午战争后
2、A变法图强已成社会各阶层的要求B割地赔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C清政府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D民族危机加深唤醒民族意识2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潮流相悖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3晚清的西学东渐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为:此前中国介绍西学,主要是从英文、法文、德文等西书翻译而来。而此阶段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数量急剧增长,成为输入西学的主要部分。译书总量大大增加,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该阶段应为A18111842年B18431860年C1
3、8611900年D19011911年41895年,康有为上书请设议院。后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又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争取光绪帝的支持C自身认识的转变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5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由此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B统一军事指挥权C建立装备精良海防D尽快发展工商业61907年,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写道:“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
4、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杨度旨在强调A礼教服务于封建政治的需要B戊戌变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C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7康有为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民权、平等、议院、选举、民主等政治概念,声称儒家的治世尧舜之世“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人民享有“自主自立之权”。据此可知A近代民主思潮借助儒学的外衣呈现B近代儒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延伸C维新变法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8在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时代风云剧烈变换的历史条件下,梁启超以“具有魔力之健笔,撰声情激越之文字”,
5、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醉心狭义的革命。”康有为则向全国同胞大声疾呼“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上述言论旨在A以彻底的民主革命来挽救民族危机B考订不同的革命方式,找到最佳的革命道路C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9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10长期以
6、来,主流的史观都认为是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但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则呈现出与康梁所述不同的过程。分析下表双方的依据,选项中合理的是肯定方(主流)否定方依据康有为自述:在松筠庵聚集十八省共一千二百余举人,共商上书拒和之事。以为“士气可用”,以“一昼二夜”写就“万言书”,一千两百余名举人签名。此书“遍传都下,士气愤涌”四月八日,康至都察院请其代为呈递。但都察院以议和已经“用宝”为由,决绝了此次上书。公车上书提名的六百余人与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所言之一千两百余人不合。公车上书记序文说此“万言书”原定四月初十日呈递,而后“议竟中寝”。年谱中说议和条约四月八日已经“用宝”与翁同龢日记所言之四月九日“用
7、宝”相矛盾。结论认为反方包含许多推测和预设,而且对反证材料的分析不足,“其结论有片面性”。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A肯定方的依据是当事人的自述,史料价值最高,肯定可信B反方以推测和预设结果,论据不足,所以没有任何价值C历史研究要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史证论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11晚清时期,郑观应指出,要振兴商务,应“仿西法”在各省设立商务局,“公举殷商及巧工设为董事”,“各省商务局绅董,秉呈军机转奏,庶下情上达,不至为一人壅蔽也”。这说明当时A民主化改革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破产C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质疑1
8、2观察下图,图中的文件()A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B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端C由维新派颁布并实施D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3下图为1909年的时政漫画“中国铁路之现象”,对漫画所示“现象”的解读恰当的是体现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主要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说明帝国主义反对清廷铁路国有政策反映了新式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ABCD141902-1904年间,中国翻译的书籍中,大多来自英美日等国。翻译的史地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书籍中,来自日本的分别占到70.3%,61.2%和65.3%.这表明A中日有着非常相似的文化教育传统B国人普遍认同日本的政治体制C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而努力D清政府仍然固守中体西用思
9、想15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产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继而明确提出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改革的必要,主张“采西学”“制洋器”。这一思想A尚未摆脱“天朝上国”的桎梏B表达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愿望C最早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为戊戌变法莫定了理论基础16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A固守封建传统B还政于光绪帝C支持政治改革D认可渐进变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
10、7(中国近代史学革命)材料 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涡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史学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材料二 梁启超所提倡的新史学之新,内涵极为丰富。用今天的眼光看,其新主要表现在;在历史观上,提倡历史进化论,宣扬历史进步说,反对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在研究内容上,提
11、倡研究国族国民的历史,也就是研究民史,反对研究以帝王将相为核心内容的君史;提倡研究内容丰富的社会文化史,反对研究单一的政治史和军事史。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广泛吸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地理学、语言学等新学科的方法,从而使历史研究的结果更加精确。2016年12期文史知识(1)根据材料一,概况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评价近代史学革命。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
12、。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1911年2月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材料二 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
13、详查区分的原则。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期末司法改革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19地方自治与社会转型材料一 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晚,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当时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提出:要维新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必须要“伸民权”,允许人民“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时务学堂、南学会进行了地方自治的实践。进入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新
14、政和顶备立宪”的推行,地方自治再次被人们提出,特别是张赛、梁启超等对此更是极力主张。蔡苏龙张謇与晚清地方自治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继承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并有所发展,实际上并非如此,1930年,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指出,其他各省的地方自治推行因财政困难、地方纷乱等原因,“致自治事务,同时停顿。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从具体事务考察,大多数省份仅完成县以下的自治区域划分,在涉及经费、人员等重大要素的人才训练、机关组建等方面几无进展。正是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理念的影响,北京市地方法规体系在客观上得以不断完善,使得当时北京市的财政状
15、况得以改善,民众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社会秩序逐渐安定,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理念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上述材料摘编自徐振岐国家权力重构视角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陈天林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理念及其初步实践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政策,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法可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
16、突然落伍,受刺激的优秀民族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成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
17、,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随之而起的是维新变法运动,说明民族危机加深唤醒了民族意识,D正确;A中的“各阶层”不符合史实,排除;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而非农民阶级运动,排除B;C错在“开始”,排除。2A【详解】根据材料,蔡元培认为当时满洲政府因反对变法而仇视外国人,所以义和团运动同样仇视外国人,结合史实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区分不开西方侵略与先进文化,故A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矛盾,故B错误;义
18、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领导者不同,做法不同,不是其延续,故C错误;义和团运动运动不反封建,故D错误。3D【详解】根据材料“此阶段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数量急剧增长,成为输入西学的主要部分”“顺序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我国有识之士更多从日本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加强对日本的学习,并且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因此该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正确;18111842年期间我国还未开始向西方学习,A项错误;18431860年期间只是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但还未实践,B项错误;18611900年期间我国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4D【详解】
19、根据材料,变化为康有为由请设议院到认为开议院过早到提出设制度局,由皇帝负责选拔成员可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与封建势力直接抗衡,故D正确;这一变化的目的是减少阻力,不是原因,故A错误;争取光绪帝的支持是原因,但不是根源,故B排除;这么做并不是自身意识转变了,而是资产阶级力量尚弱,不得已的选择,故C错误。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应统一军事指挥权以应对从海上而来的侵略,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工商业,但与材料强调统一军事指挥权不符,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建立装备精良海防的信息,排除C。6C【详解】20世纪初,在民族危
20、机不断加深时,杨度指出“中华”不仅是地域上一个国家的名称,不只是血统种族,更是文化族名,中国境内各民族在文明进步上有着一致追求,旨在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杨度为了维护封建政治而强调礼教,A项错误;材料并非在强调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B项错误;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D项错误。7D【详解】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出现,说明其思想中虽然有近代成分,但是依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D正确;康有为认为尧舜时期人民就已经自主自立,这不符合史实,而且从题干内容来看,康有为强调的是中国出现代议制的历史更加悠久,而非意在宣传西方代议制
21、,排除A;题干中,康有为对于儒家思想的解读有误,排除B;维新变法思想的指导理论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论,排除C。8D【详解】梁启超反对“狭义的革命”,康有为主张“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是唤起民众开展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联系所学可知,维新派是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开展斗争,故答案为D项;康梁没有主张民主革命,排除A项;康梁不主张暴力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康梁启发人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项。9C【详解】“师夷”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属于“师夷”;“变古”是指维新思想把儒家学说与西方政治相结合,属于“变古”;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2、与“变古”不符合,排除AB;新政并不是最早的,排除D。10C【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反方包含许多推测和预设,而且对反证材料的分析不足,其结论有片面性”“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康有为“公车上书”史实的肯定方和否定方的不同观点,肯定方认为否定方包含许多推测和预设,其结论具有片面性,而否定方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说明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对不同的历史记载应以存疑的态度多方考证,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史证论,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事人的回忆具有主观性,不一定接近史实,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否定方通过
23、对一定历史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出相关结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B项错误;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但面对不同的历史记载应以存疑的态度多方考证,而不是搁置争议,自圆其说,D项错误。11D【详解】本题考查清末早期维新派的经济思想,郑观应是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材料中的“仿西法”的经济主张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政策的质疑,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主化改革,也不是政府抑商政策,也没有反映近代化进程,故ABC选项错误;12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着百日维新开始,故选B,排除C;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排除A;定国是诏没有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4、,排除D。【点睛】1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对中国资本输出的热潮,包括修建铁路,故选和;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排除;根据漫画可知,铁路被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体现了新式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选,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14C【详解】根据“大多来自英美日等国。翻译的史地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书籍中,来自日本的分别占到70.3%,61.2%和65.3%.”可得出在甲午战败后,先进了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以探索救亡之路,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教育的相似,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人的态度,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
25、15B【详解】据材料可知,冯桂芬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这一思想表达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愿望,故答案为B项;冯桂芬在提出“不如夷”说的基础上,继而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这是最早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排除C项: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排除D项。16D【详解】光绪帝作为没有实权的皇帝,能够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究其本因还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可见慈禧太后对早期的变法持肯定态度,D选项正确;材料表明慈禧太后支持变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A选项错误;光绪帝的变法行动
26、终究要受到慈溪太后的同意,并没有改变其无实权的处境,B选项错误;慈禧太后最终由于既得利益受损而在变法后期反对变法,排除C。17(1)传统史学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不利于民族意识形成;主张向西方学习,认为西方文明发展与史学关系密切;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希望能御侮图强,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维新变法失败后寻求新的救国之路。(2)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提高民族意识,御侮图强。促进了历史学的新发展。扩大了历史的研究范围,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打开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促使了史学向一门独立学科的转变。但批判中国传统史学时存在一刀切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难免有失公允。【详解】(1)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的原因,根
27、据“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可以看出传统史学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不利于民族意识形成;根据“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可以看出,主张向西方学习,认为西方文明发展与史学关系密切;根据“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并联系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希望能御侮图强,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根据“史学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并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维新变法失败后寻求新的救国之路。(2)评价近代史学革命,根据“提倡历史进化论,宣扬历史进步说”并联系当时社会状况可以看出,起到思想启蒙
28、作用,有利于提高民族意识,御侮图强。根据“反对研究以帝王将相为核心内容的君史;提倡研究内容丰富的社会文化史”可以看出,促进了历史学的新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梁启超在批判中国传统史学时存在一刀切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难免有失公允。18(1)作用: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的进程;传播了近现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为后世司法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改革未能挽救即将灭亡的晚清政府。(2)原因:旧社会落后的司法体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推进法律现代化的需要;配合新中国初期的镇反运动;树立新中国法律权威,打击特权思想。【详解】(1)核心内
29、容:根据材料“仁者,爱人”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政治思想:根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可知,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2)态度:秦始皇:根据材料“据史记记载,秦朝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后又坑诸生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焚书坑儒;汉武帝: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的态度。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如家思想的举措从思想层面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0、;从政治层面分析,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态度:根据材料“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可知,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并结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维新变法。地位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从人类文化角度分析,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1)民族危机空前;资产主义初步发展;西学传入;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
31、(2)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受到了孙中山自治思想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着从晚清至北洋政府等历届前政权所留下来的巨额债务,加之地方纷乱,致使地方自治实行起来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但在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下,北京市得到了稳定与发展,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地方自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详解】(1)背景:根据“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晚,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的地方自治思想出现于戊戌维新时期,此时民族危机空前、资产主义初步发展、西学传入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2)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重重,难有成绩
32、”、“使得当时北京市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等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实行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但在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下,北京市得到了稳定与发展,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地方自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20(1)背景:清政府顽固坚持专制统治,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步传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特点:仿洋改制;托古改制。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其托古改制理
33、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详解】(1)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根据“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可以得出清政府顽固坚持专制统治,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根据“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可以得出甲午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步传入。(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根据“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可以分析得出仿洋改制和托古改制。其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等分析得出促进了思想解放、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根据“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可以分析得出其托古改制理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