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A. 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B. 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C. 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D.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东西方先进文化,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信息可知,全球化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
2、。A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B选项错误,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的表述过于绝对,明显错误;C选项错误,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
3、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AB两项错误。D项为错误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3.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阶段发展的原因是A. 自由放任政策实行B.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标号
4、阶段是30年代-1945年,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正确;20世纪20年代胡佛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下降的重要原因,故A错误;1945年至1973年,这一历史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经济组织建立,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时间不符合标号,排除C。4.亚太经合组织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这被称为“单边自主行动”计划。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A
5、. 无力推进成员国的发展B. 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C. 满足了各成员体的要求D. 基本上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可知,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以促进经济发展, 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灵活性、开放性而没有强调其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多边性质的论坛组织,会减少但并不会消除贸易
6、保护主义,D错误。5.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斯大林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此可知,斯大林和邓小平A. 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B. 都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C. 都能够辩证科学地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D. 都是从当时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联系所学
7、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否定市场经济,是当时苏联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根据材料“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理论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把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对立起来,排除A;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特点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错误;斯大林把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面,故C错误。6.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
8、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 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B. 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C. 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D 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答案】A【解析】西欧为了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荷兰、英国等国家加紧早期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扩展,与这些落后地区“混合”语言产生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这种“混合”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这些国家遭到早期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这些殖民掠夺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故D项错误。7.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把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又搬到
9、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搬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一变化反映出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 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被卷入经济全球化C.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D.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人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耐克公司是个跨国公司,耐克公司将生产厂不断的转移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这本质上反映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转移到不同的地方,以获取
10、更高利润,没有体现世界格局的变化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美国耐克公司生产厂的转移,反映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而不是更多的亚非国家被卷入经济全球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8.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A. 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B. 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C. 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D. 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1、,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造成了苏联的重重困难和解体,B项正确;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体制僵化造成的结果,是苏联旧体制弊端的表现,不是导致失误和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AC项错误;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与苏联的解体和失误有关,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9.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一现象表明A. 托拉斯推动了欧美经济发展B. 市场统一利于垄断组织的出现C.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取代D. 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形式变化【答案】D【
12、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统一问题,排除B项;此时仍然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10.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A. 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B. 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C. 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向往D. 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
13、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D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圈地运动无关,A错误;据材料可知,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与“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无关,B错误;汽油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C错误。11.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
14、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设立全国应变委员会和该机构的工作方式来看,罗斯福意在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即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进行社会管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材料没有反映罗斯福有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州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排除D项。12.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
15、,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A.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C.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D.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答案】A【解析】【详解】“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总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导
16、致了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答案为A项。B项,虽然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多大关联,排除;D项,人口政策只是主观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排除。13.下表反映了176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棉纺织工人日平均工资(单位:据此可知当时A. 印度棉纺织业领先世界B. 意大利依然是商路和棉纺织中心C. 英国技术革新愿望迫切D. 工厂制提升了英国工人工资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765年英国棉纺织工人的日平均工资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其他地区工人的工资水
17、平,这增加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成本,进而激发了英国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革新的愿望,C项正确;工人的平均工资与棉纺织业的先进程度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不再是欧洲商路中心,排除B项;工厂制出现的标志是1771年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的建立,排除D项。14.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B. 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C.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球D.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
18、侧重是市场需求,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重要的推动力,故D正确;廉价服装并不一定是棉纺织品,排除A;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与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扩大,并不是讲述工业革命扩展到世界,排除C。15.列宁全集记载:“应该尽量少干蠢事,尽快地纠正已经干了的蠢事,尽量冷静地考虑:在什么时候,哪些任务可以用革命方法完成,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方法完成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与材料中“改良、渐进的方式”相符合的措施是A.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B.
19、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在什么时候,哪些任务可以用革命方法完成,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方法完成”“目前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可知,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符合,故A错误。 苏俄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由新经济政策可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
20、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故B项正确。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也意味着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中为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6.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提出了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如果一国出口最大比较利益的商品,进口最小比较利益商品,该国就能获利。他建议英国大量进口粮食,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
21、大得多。这一建议的实施体现了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应当进口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这一主张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发展国际贸易,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含有的A、B、C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
22、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7.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A. 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B.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C. 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纷纷取得地产
23、,购买贵族头衔,从而固化了封建力量,阻碍了国内工业生产;而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则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葡萄牙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和地理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18.截至目前,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1100万之多。2015年,美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排除通胀等其他因素,1990年至2013年,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国贫富差距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发经济滞胀C. 经济全球
24、化造成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D. 美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答案】C【解析】A、B材料无法体现;“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1100万之多”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促进劳务的国际化,“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表明文凭较低的人群收入减少,社会政客精英阶层增长快,资源分配不平衡,故C正确;D不符合事实,排除。19.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A. 技
25、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B. 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C. 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D. 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棉纱的生产速度过快催生了织布机的发明,进而提升了织布的效率,说明工业革命具有浓厚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技术是来源于生产实践,排除A项;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发明多来源于劳动者的实践,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科学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工业革命首先兴起的行业,排除D项。故选C。20.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A. 优先发展煤炭工业B.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C. 重视提高
26、国有化程度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能概括材料的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是考查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即纷纷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1.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
27、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又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A. 致力于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B. 转而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 面临外部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D. 着力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认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而1956年则主张“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艾
28、森豪威尔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故A错误;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是在70年代,故C错误;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也是出现在70年代,故D错误。22.始于 15 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 1833 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B. 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C.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D. 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
29、早期殖民扩张的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英国的这一做法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客观上都保障了黑人的人权和自由,是进步的表现,故D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继续扩大殖民扩张,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奴隶贸易制度不会因为英国政策的转变而彻底消失,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英国的做法有利于英国的自由贸易,但并不是自由贸易本身的体现,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23.如图反映的事件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诸如历史与地理方面,自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着对于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虽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但是,这也使得英国却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最终
30、使得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对于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A. 国家利益是影响外交的根本原因B. 英国脱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C. 英国和欧陆关系始终若即若离D. 英国脱欧照顾了全部人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光荣的孤立”“ 英国却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英国最终脱欧的根源在于国家利益,选项A正确;英国坚持的“光荣的孤立”不属于脱欧传统,排除B;选项C是表象,并未解读到深层次的脱欧因素,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有留欧派,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24.盖瑞特加内特早在1933年8月就看到,总统的顾问们寻求的不仅仅
31、是应对紧急情况,他们有一个“复杂的意图,既不是恢复经济,也不是像以前那样繁荣,而是一整套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新秩序,在这一体系中,个人追求利润的动机被政府驯服,人类的幸福才是首要目标。”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A. 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B. 摒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C. 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形势好转D. 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的“一整套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新秩序个人追求利润的动机被政府驯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新模式,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没有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C
32、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5.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31个省区市和49个较大城市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共修改、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目前,中国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已经与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这表明A. 加入世贸组织后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主权B. 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被动选择C. 中国的经济体制不适合世贸组织相关原则D. 中国政府积极主动调整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答案】D【解析】【详解】由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量修改地方性法规等,可知这是中国积极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加入世贸后
33、,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了威胁和冲击,A项错误;结合所学我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这些顺应世贸组织的行为并不是被迫的,B项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C项不符合史实。26.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期望的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这直接得益于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混合经济的发展C. 福利国家的建立D. 新经济的推动【答案】D【解析】从材料“20世纪90年代”“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故D项正确;A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政策,排除
34、;C项是二战后的经济政策,排除。点睛:“20世纪90年代”“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是关键信息。27.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谷价平均上涨了五倍多。这一现象A. 被称为“商业革命”B. 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C. 反映出美洲作物对西班牙农业的冲击D. 推动了西班牙开始走上海外殖民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飞涨涉及的是价格革命,有利于卖方,不利于买方。这削弱了贵族、官员和地主的经济实力,进而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B;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对西班牙农业起到冲击作用的是大量美洲贵重金属的输入
35、,排除C项;应该是西班牙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导致本国出现物价暴涨,属于因果倒置,排除D项。【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掌握历史概念;其二,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主旨,并推理因果和合理解读。28.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
36、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政策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崛起,故C选项正确;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故A选项错误;推动“新经济份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供给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故D选项错误。29.列宁说:“我们实行这一政策,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37、。”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C. 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错误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失败了,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失败了,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
38、复,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D错误。30.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A. 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B. 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C. 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D 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可知,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本国纺织业,并且提高关税的方式保护国内市场
39、,这有利于禁止国内货币的外流,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市场,没有反映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市场而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和提高关税等方式,没有涉及到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保护本国纺织业而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
40、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傳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
41、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由,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2)特点: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
42、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任三点即可)【解析】【详解】(1)区别:经济上,根据“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得出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根据“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得出西欧城市政治自由,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根据“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得出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
43、控制。(2)特点:根据“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得出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根据“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得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根据“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原因:根据“19世纪下半叶”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根据“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等。32.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
44、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咸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
45、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又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200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这四个主体制度。摘编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
46、些新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助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发生变革的意义。【答案】(1)新特点: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2)新发展:救助制度化、体系化;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意义: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解析】【详解】(1)新特点:
47、从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得出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从材料“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材料可以看出李金镛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同时从侧面证明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2)新发展:本题解答抓哟从实施救济主体、救济形式、制度完善等方面分析。从材料“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救助制度化、体系化;从材料“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可知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意义:根据所学并联系材料,从救济制度对民生、法治、深化改革等方面分析即可。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