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文科)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A B C D2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
2、互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及时掌握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写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材料表明真正的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影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正确总结和概括A. B. C. D.4.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社
3、会发展中的作用B.错误地认为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D.肯定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5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旧哲学,从而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伟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且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它是凌驾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它把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唯物论是辩证的,辩证法是唯物的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A B C D6.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
4、的旷古愁思。这说明A存在离不开思维 B思维依赖于存在C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7.2013年10月21日,我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博士获得年度沃尔沃环境奖。秦博士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直被公众所质疑的理论,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在过去的50年里变得越来越频繁,报告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被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见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认识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认识结果的差异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8.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世界是一团
5、永恒的活火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 B. C. D.9下列观点与漫画观点相一致的是“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A我思故我在 B气者,理之依也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10“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恩格斯的物质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C物质就是各种物的总和 D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
6、物质是运动的载体12“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3“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1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和不断探讨的问题。下面漫画所蕴涵的哲学寓意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一切事情都必
7、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A. B. C. D.15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通常感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然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和空间一样,时间是不会流逝的。其实,不管人们有何感觉,意识的内容都是A主观意志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产物 C人脑机能决定的 D客观存在的反映16.针对餐桌浪费现象严重、铺张奢靡之风盛行,福建大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之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人人崇尚节俭,人人行动起来,纷纷争当“光盘个人”。从唯物论角度看,“大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之风”引发关注体现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
8、物质的反映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7.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准确预报日、月食。这说明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认识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 B. C. D. 18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大家调侃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一片笑声。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意识是人的主观印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 B C D19.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
9、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0.一位书法家说:读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富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可见情性可以剥离文词笔画等形质而存在 情性可以通过文词笔画等形质表露人们可以排除一切形质来表露情性
10、 人们可以通过一定形质来把握情性A. B. C.D.21“按图索骥”、“纸上谈兵”这两个成语从反面启示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C从自己的良好愿望出发 D重视个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22恩格斯说:“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能动性 D变化发展性23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
11、先知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4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 B. C. D.25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
12、“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6.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以“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对探究的理解”为话题。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从认识论角度上看,探究性学习坚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A. B. C. D 27.近期有很高死亡率的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肆虐。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因动物携带的病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A.人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B.人最
13、终能战胜自然C.人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28.“十二五”期间,福建将加快推进龙厦、向莆、厦深等铁路建设,这对福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龙厦等铁路建设说明A.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D.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29据报道,为了坐上教室里“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河南商丘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这种
14、思想A否认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B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C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 D没有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30.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 “共生效应”。“共生效应”蕴涵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 联系构成发展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联系具有多样性A B. C. D. 第II卷(主观题)本卷共40分,共四大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答案写于指定的位置31.当前,我国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依然严峻。为此,国务院于2
15、014年5月15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今明两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氨氮、氢氧化合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发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行动方案从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降碳工程,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加强监测和监督检查、落实责任目标等8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制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正确性。(12分)32.
1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以上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论证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合理性。(8分)33、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
17、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分)34.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对此,习近平
18、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着力推动三地经济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阐述京津冀三地发展为什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12分)季延中学2014年秋高二年期中考试政治文科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BCCCD 6-10:BACAB 11-15:DBCCD 16-20:BBCBC 21-25:ACCCD 26-30:BCBBA31.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制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正确性。(12分)基于当前节能减排的严峻形
19、势,发布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分)国家基于客观形势,遵循市场规律,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了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3分)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目标,并提出具体的措施要求,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3分)制定行动方案指导节能减排工作,表明人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3分)32.根据以上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论证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合理性。(8分)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0、,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3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
21、,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八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2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分)3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阐述京津冀三地发展为什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12分)示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是一个密切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仅从北京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4分)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只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切实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的路子走下去,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4分)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京津冀三地发展只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才能实现协调发展。(4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