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12214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学案: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课标要求素养解读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1.多角度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农业是古代封建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2.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宋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理解边境贸易、民间贸易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程,掌握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时空坐标知识点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一、农业1耕作制度(1)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

2、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2棉花的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边疆农业: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二、手工业1制瓷业(1)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2)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3)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1)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3)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

3、质量。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思维点拨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广受海外欢迎的原因(1)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享誉海外,广受欢迎。(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流向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产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探究点劝课农桑,衣被天下宋代农业的发展史料一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条桑。叶茵田父吟探究根据史料一,概括古代农业

4、的主要特点。提示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史料二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探究根据史料二,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发展: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出现。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

5、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正确认识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耕地面积的扩大。政府的重视。(2)表现就广度而言,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就深度而言,表现为耕作制度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地区的较多出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等。(3)意义:宋代农业的进步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活学活用针对训练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该诗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 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解析:

6、选B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男耕女织相结合,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模式,故答案选B项。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是手工业的特征,均排除。2考古发现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如犁、镂耙、锄、镰等;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这反映出宋代()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解析:选C材料中的描述属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C项;“犁、镂耙、锄、镰等”不属于新的农具,排除A项;“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无法判断政府的政策,

7、排除B项;“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无法判断当时粮食作物的增产情况,排除D项。知识点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一、商品经济繁荣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3货币需求量剧增与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概念阐释榷场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榷场贸易是不同政权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其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8、。二、货币需求量剧增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三、海外贸易发展1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四、城市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思维点拨宋朝商业发展的原因(1)前提: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五代十国以来分

9、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2)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贸易:民族交融加强,宋与辽、金、西夏的“榷场”贸易;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捷。(5)货币:纸币的出现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商业活动。(6)城市格局:坊市制度被打破,营业时间不受限制。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探究点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宋代城市的发展史料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

10、不绝。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提示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及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增强。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唐宋时期的城市变化(1)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性城市转变,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3)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城市

11、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中市民阶层初步形成。(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活学活用针对训练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商业革命”的是()A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城市商业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C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解析:选C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选C项;地域性的商帮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不等

12、同于不再受官府管理,排除D项。4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唐都城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市、西市两地。到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官府鼓励经商致富B临安继长安成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C城市商业功能增强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解析:选C唐都城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市、西市两地。到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反映的是城市商业活动突破市场界限,而且行业种类繁多,故选C项;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就推行抑商政策,直到甲午战后清政府才取消民间设厂限制,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临安继长安成为世

13、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在明朝,排除D项。知识点3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的变化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一、经济重心南移1历程(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3)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1)北宋时,南方人

14、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误区警示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二、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变化(1)背景: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门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2)原因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15、。(3)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关系松弛(1)背景: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2)表现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社会控制放松(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思维点拨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

16、,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4)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5)唐末五代战争的影响。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亡。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探究点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

17、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均产生于江南地区,充分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已占据压倒的优势。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等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中国人口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提示变化: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盛北衰的局面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人口因素北方人

18、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活学活用针对训练5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苏湖熟,天下足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解析:选B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从魏晋开始南移,南宋时正式完成南移,南宋政权偏安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太湖流域的富足情况,说明南方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故选B项;“南朝四

19、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现象,排除A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纺织业发达的盛况,排除D项。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是()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 出现在国家分裂或战乱中随政治中心迁移而迁移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ABC D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劳动力,故正确;北方民南迁是因为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北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故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说法错误;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推

20、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学史明智展情怀材料展示从古代都城的空间变迁分析其转移的目的材料一始于西周的两京制是对都城发展两极化格局的体制安排。西周都镐京,同时经营洛邑;西汉都长安,实以洛阳为陪都;东汉都洛阳,又以长安为西京;唐都长安,洛阳居于陪都地位,武则天曾一度迁都洛阳;北宋都汴梁,以洛阳为西京。摘编自王明德南京与北京:中国古代都城的两极发展与空间互动材料二为了更接近东南方经济重心获取资源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草原民族的势力必然也随之由西向东转移。“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因而不仅辽代,而且金代择都时都看中了北京,“燕盖京都之首选也”。此外,隋

21、代以后大运河的兴修使得南北大规模物资运输成为可能,而元代大运河的修浚更使大运河上的物资运输畅通无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建都北京在经济上所面临的障碍。因而元朝以后,北京便上升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历元明清三代,经久不衰。摘编自邱国盛再论古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首都的原因思维升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2)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3)军

22、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4)历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针对训练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A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抵御蒙古族袭扰C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D强化对北方管理解析:选A朱棣将都城迁到北方后,南方赋税及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客观上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朱棣迁都的主观目的,均排除。2有学者指出,唐朝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朝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

23、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大运河的开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C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均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的情况,但并没有导致都城出现沿京杭大运河分布的位置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而隋唐都城仍在长安,并没有移动到京杭大运河沿线,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宋朝以后的都城除了南宋外,均位于北方而不是南方,若面临北方军事威胁不至于将都城

24、设于北方,故D项错误。教材问题再思辨1读教材P61“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设问宋朝陶瓷业兴盛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陶瓷器的普遍使用;对外贸易促进了宋朝陶瓷业的发展;窑炉的改造和烧制技术的革新;宋人饮茶风习的盛行。2读教材P6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东京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提示坊市制度被打破;取消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读教材P63“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设问元朝开凿运河的条件有哪些?提示国家统一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4读教材P64“学思之窗”:设问依据

25、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其三变”的表现。提示等级观念淡化;下层社会人员向上层社会流动途径扩大;思想文化多元并存;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明显(市民文化兴起)。思维脑图要旨聚焦1.宋代耕作制度的变化,提高了复种指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宋元时期,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3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4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与商业发展空前繁荣。5宋代科举制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促使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课程延伸 关注学习的广度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科举制的施行

26、就是造就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使科举及第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经济特权的依据。“士族”用以称呼作为读书人的“士子”群体,或是用以特指科举及第或从事举业者的家庭。科举制度促成了社会的“上升”型流动,“上升”使得少数脱颖而出的下层士人得以参与政权,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身份可变则使一般平民有从事政治、文化活动的可能。科举制度也促成了不同群体间身份的灵活变化。科举制度下的宋代士大夫们在不同性质的交往中建立起了不同层面的关系。既有带家世背景的往来,姻戚之间的关联,又有因“同学”“同年”“同僚”“同乡”“同道”之类关系结成的交谊。因此,科举制度在宋代成为具有

27、深远社会影响的制度,促进了宋代及以后中国社会的流动性。课程深化 提升学习的高度宋代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特征经历唐宋变革,士庶制度和良贱制度不存在了,作为职业等级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也淡化了,社会以士绅即齐民地主、自耕农佃农和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城市市民为主体,在法律身份上是“齐民”(即国家的编户齐民,具有相对完整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和稳定职业的自立人口),促使社会趋向于“等齐化”。经历唐宋变革,齐民社会的兴起,出现契约普遍化趋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加强了对契约的保护,并使契约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使得由等级身份决定的各种社会束缚有很大松动,社会流动性也扩大了。经过唐宋变革

28、,人身依附关系消解,社会流动性增强。总之,社会等齐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迁移应用1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解析:选D加强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税收,故A项错误;奴婢等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故B项错误;社会等级制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户籍管理客观上也是一种契约管理形式,故D项正确。2有人考证,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强化君主专制主义制度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选A据材料“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可知科举制为下层民众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