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12084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91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91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

2、就是美感的态度。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便无

3、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讶作者“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却是冯延巳的新创。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

4、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一个旁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愤填膺,提起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

5、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这都是“距离”的消失。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材料二: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

6、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在这些诗人的眼中,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已彻底改变了,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

7、得了美的意味。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聚精会神欣赏海雾带来的愉悦感,说明美感的态度是一种超出实用的客观态度。B. 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情感正专注于物,处于“失落自我”的状态中。

8、C. 当欣赏者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时,他已经由“旁观者”转化成了“分享者”。D.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诗句中竹子在诗人心中已经不是竹子,而是艺术品,有了美的意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借但丁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描写地狱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自身情感的。B. 虽然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情感要变成艺术,必须要艺术家观照品味,把情感客观化。C. 因为艺术与实际生活有距离,所以创作者应致力于拉大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距离。D. 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用性过强。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中“适当的距离”的一项是( )A.

9、 有网友因憎恶反派施加于主角的种种恶行,跑到演员微博账号下谩骂演员本人。B. 舞台剧演出时,编导在演员表演区和观众区之间划一道线,警告演员不得越过。C. 在中国旧戏里,角色往往带着面具,说话时还带着歌唱的声调,观众看得如痴如醉。D. 国外友人在你家里对桌上的碗碟、传统的家具等大加赞赏,你却感觉很平常。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段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 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手法带给欣赏者全新的感受。如西游记中的人、事、景、物大多怪诞不经,却能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请结合材料中“适当的距离”的观点谈谈你对西游记中运用的“幻中求真”手法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10、题。宋云樵伍中正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不论贴哪挂哪,都有人看。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象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也适当写一点儿小篆和草书。庄里人爱福惜福。宋云樵写福宇,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部送人。“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说。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

11、都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有一年,庄里召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恰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主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法家都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名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有一

12、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决心,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宋云樵也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提笔书写。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位镇长,姓铁。铁镇长不年轻,做完这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的镇长,他不关注。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铁镇长坐不住了

13、,非得要见宋云樵。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过几句话。“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道。“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句话时,底气非常足。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会少。”有人说。“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宇,肯定不会

14、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不送也行,人家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会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说什么的都有。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级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告。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暑假里,老校舍拆掉。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不久,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

15、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啥东西?”铁镇长问。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你要的一幅宇!”宋云樵说。“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你要过的。”宋云樵肯定。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颜体字。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那一刻,铁镇长感动。给铁镇长送字一个月后,宋云樵突然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

16、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县文化局的干部感叹宋云樵留在宋庄可惜了,表现了他对宋云樵才能被埋没的不满之情。B.庄里人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主要表现了庄里人重权势、讨好铁镇长的心态。C.因为铁镇长是一镇之长,手中握有实权,所以他才会底气非常足地说“云樵先生会写的”。D.宋云樵不把自己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这突出了他心地善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形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宋云樵写的字最好开头,再写庄里人喜欢他写的字,这样,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没有正式展开,宋云樵擅长写字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环境设置富有时代气息,如以脱贫攻坚

17、为背景,清除脏乱,拆旧盖新,建设美丽乡村,真实地再现了脱贫攻坚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讲述宋云樵的故事,塑造他的形象,这样既能全面细致地展开故事情节,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D.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这是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而着意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8.在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过程中,宋云樵先是不情愿,随后他的心理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4分) 9.对联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

18、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布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

19、,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

20、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

21、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

22、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23、(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材料二: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24、。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

25、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26、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城中村”是

27、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D.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4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断路武俊岭太阳淡黄淡黄的像个煎饼,悬在高高的青天上让我够不着。一

28、家五口人,一天没吃饭了.小三,现在啥时辰了?我费了点劲站起来,走到院门外,看见良雨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粗粗的炊烟。我回到屋里,说,良雨家生火做饭呢。爹爹说,良雨这保长,没有白当。保长,是啥官呢?日本人的狗!爹爹恨恨地说。爹爹又说,走,小三,咱爷俩撞一个饭门去。爹爹右手摸起一根棍子,拉着,哆嗦着往前慢走。村子里不见人影。(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出村,往北走,就是辛庄了。我知道,那个村子里有他的一个姨表弟,叫辛希才。(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我身子一缩,爹爹用左手拉着我,说,别怕

29、,离我们远着呢。土路两边的榆树、槐树,叶子都被吃光了。爹爹看着绿油油的麦子,轻轻地说,今年的麦子比去年的长得好。长得好有啥用,长得好日本鬼子抢得更欢。爹爹听了,生气地说,也是,去年一亩地打了25斤,鬼子收走了22斤。存心不让咱们活啊!辛庄大街上的景象,与我们村一样:一条狗在墙根慢走,一只母鸡在柴垛根上刨食。晌午了,爹爹在一家大门朝东的大门前停下,伸出左手,晃动门鼻。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一个比我个头高点的小女孩探出头来,皱着眉头打量我们。小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良士大爷。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从大门到堂屋门口,最多十米远吧,但爹爹走得却是那样艰难。他高高瘦瘦的身子弯得像只河虾,右手拄着的

30、棍子与他的脚步并不配合。快走到堂屋门口时,希才叔从屋里走到亮光里。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爹爹听了,高大的身子似乎矮下去一截。爹爹定定地站着,过了吃几口窝头的工夫,才慢慢走进屋里。爹爹一屁股坐在小椅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出现羞愧的红色。希才叔从春凳上拿下一把茶壶,从一个瓦罐里取出一点茶叶,放进茶壶里。希才叔说,这是良雨给我的菊花茶。我的肠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爹爹的脸讪讪的,吞吐一会儿,说,老弟,你三侄他,一天没吃饭了。小霞,过来。希才叔说,让你娘弄点吃的,给小三。这时,希才叔对爹爹说,大哥,不是当弟弟的说你,你的脾气得改改,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不扔弯。

31、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良雨与你没出五服吧,他当保长,只要你不与他对着干,他会照顾你的。爹爹的泪水象是两条羞怯的小虫子,从眼睛里爬出一小会儿后,倏地一下飞走。爹爹仰脸长叹,说,求求你,别提良雨了,好不?这次,轮到希才叔摇头了。希才叔猛地端起茶杯,一口喝干,冲着屋外高叫,好了吗?你吱啦怪叫什么,大歇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说着话,低头急步进屋。她把手里的叠篮子往我面前一顿,转身离去。我面前有八九片地瓜干。这地瓜干本是干的,在水里泡一会儿,洒点水,在锅里熥一熥,就可以吃了。地瓜干虽然有淡淡的甜味,但干面干面的,噎人,不喝水咽不下去。我的眼前,只剩下一片地瓜干了。我本来想给爹爹剩下三两片的,可我只顾

32、自己,一口气吃得只剩一片。小霞,希才叔说,你去厨房,让你娘蒸几个窝头,给你大爷吃。因为大人要说话,我就站了起来,向大门口走去,走到院子中间时,我听到爹爹微弱、硬气的声音,哪怕饿死,我也不当狗。小霞她娘右手端着叠篮子,上面有三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她还是低头看地,不用正眼看我爹爹,小霞她娘把盛着窝头的叠篮子摔在桌子上,用白眼珠子看了看我爹,张嘴想说什么。希才叔大声说,你快回厨房吧!爹爹虽然没用眼睛,但用耳朵也听出了小霞她娘动作里的真意。爹爹猛然站起,伸手摸起棍子,说,弟弟,哥走了。谢谢你让小三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恩情,小三不会忘记。希才叔急了,站起来,把爹爹一下子按在椅子上。这三个窝头,你说什么也得吃

33、下去。爹爹的眼睛看向窝头。就在爹爹的手伸向窝头的时候,良雨走进了院子。爹爹的手缩了回去。爹爹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嘴里轻轻地说出三个字:狗汉奸!希才叔嗔怪地瞪了爹爹一眼,说,你吃你的,我们出去说话。爹爹站起来,右手拉棍。我赶快扶住爹爹的左臂。我吃了饭,身上有劲了。良雨与希才叔说话的声音虽然小,但我听清了,爹爹也听清了。良雨对希才叔说,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我与爹爹走出院子。走出十几米远,我回头一望,看到希才叔家屋顶上有炊烟急急冒出。小三,我不怕饿。我活了三十六岁,挨过好几次饿了。我一生下来,你奶奶就让我拜村西的老榆树为干娘。每到歇年

34、时,村里人爬到老榆树上,将树叶吃。日本鬼子攻下聊城的第二年,来到咱寿张,把老榆树锯掉,修炮楼用了。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我说,爹爹我明白了。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既表明了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也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 “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希才叔的话语中既有热情的寒暄,也有对父子“撞饭”的恼怒。C. 把叠篮子摔在桌上以及用白眼珠子看爹的行为,写活了小霞他娘对父亲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D. 希才叔呵斥小霞他娘以及把爹按在椅子上的行为,体现了对爹的

35、维护,表现出人性的复杂。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比喻生动贴切,巧妙新奇,既细腻刻画出了一个孩子正处在饥饿中的心理,也确立了小说的叙述视角。B. “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短促的节奏,适时的停顿,加强了凝重的语气,传达出父亲的信念。C. 小说经常在对话中交代情节,不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故事在平叙中延宕,悬念迭出。D. 小说风格朴素,恰当使用方言,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取得生动鲜活的效果,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8. 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1)一条狗贴着墙根

36、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 9. 小说标题“断路”,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291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 C “他已经由旁观者转化成了分享者”表述错误。2.B A材料一借但丁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自身经验的。C“所以创作者应致力于拉大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的距离”因果不当。D“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分析有误,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感受减少或消失。3.C A从材料一第段可知,网友的做法是由

37、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没有距离。B演员和观众之间划线是空间距离,不是审美的心理距离。D“你”与家里的物品距离太近难以产生美感。4. 这一段首先提出“心理的距离”这一中心话题;接着设问,举例引出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然后运用对比分析形成两种感受的不同原因;最后总结第二种态度就是美感的态度。 5. 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它既不会因距离过远而让欣赏者无法理解,也不会因距离太近或消失而让作品缺乏美感。西游记作者运用的“幻中求真”手法符合材料中“适当的距离”(不即不离)的观点。“幻”即“不即”,是指小说中人、事、景、物大多怪诞不经,这种创新的艺术处理能够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容易产生审美心

38、理;“真”即“不离”,是指小说中师徒四人的故事有生活原型,四人的真性情也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正是“幻中求真”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读者既感觉新奇有趣又似曾相识,从而赢得了他们的喜爱。现代文阅读II6.D(A项,“表现了他对宋云樵才能被埋没的不满之情”不准确,县文化局干部的感叹表达了他对宋云樵书法的认可。B项,“主要表现了庄里人心态”不准确,主要是烘托宋云樵的个性。C项,不构成因果关系,强加因果)7.C(“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是第二人称的作用)8.接着又有意(犹豫)观望:送铁镇长走后,送字不送字,宋云樵没对镇长说。最后决意(欣然)送字:看到铁镇长亲自参与新校舍的建设,最后,宋云樵决意送字

39、给铁镇长。(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9对联是线索,串联起兴修水利、脱贫攻坚等诸多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对联既能更好地塑造宋云樵书法精湛、才华横溢的形象,也衬托了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形象。对联揭示和深化了主题,讴歌了基层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作风,赞美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联结构整齐美观,音韵和谐,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D(A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为“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B.曲解文意“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并非“原乡不美丽”;C.选项曲解文意

40、,原文为“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并非“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2.B.(关系颠倒。原文“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3.C(不属于“城中村”的价值)4.举例论证。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返乡的例子来证明乡愁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列举陶渊明的例子来证明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对比论证。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或商业民族做对比,来证明“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一点2分,共4分。举一例即可)5.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2分)(回答“时间作

41、用下”1分,“空间阻隔”得1分)诗人构建两个地理空间:一个是“瓜洲”,一个是“京口”,也就是他的家乡,体现了空间阻隔;(1分)“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离开故乡时间太“久”,所以才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愁。(1分)(答“空间异质”不给分)现代文阅读II6. D A.“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错误,后面情节的发展虽然提到棍子,但和棍子没有关系。B.“恼怒”理解错误,结合后面拿红薯干及让蒸窝头可知,对父子“撞饭”内心不高兴,嘴上含带讽刺,还算不上恼怒,恼怒就不会给一点吃的了。 C.“对父亲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错误,小霞他娘的态度主要是对父子“撞饭”的不满。7. C C.“悬念迭出”错误,小说的对话自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没有设置悬念。8. (1)这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村中鸡狗萎靡的情景,表现了到处没粮的现实。凸显出敌占区了无生机的萧条状况。(2)这是一处社会环境描写,说明生活中时刻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凸显出敌占区敌我冲突的尖锐。9. 从故事层面看,“断路”就是中断关系。小说中指父亲与当了汉奸的表弟辛希才断绝了亲戚关系。从象征层面看,在抗战沦陷区那个特定环境中,与有粮有权的汉奸亲威“断路”意味着断绝了自己的生存之路,象征了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断路”还意味着“生路”,有了以父亲“良士”为代表的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与生存机遇的“断路”,中华民族才能走向生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