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11783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渭南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文科)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时长:90分钟 满分:100分)(卷客观题满分:60分)选择题(每题2分,30道题,共计60分)1.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A. 分土分民B. 维系亲情C. 家国情怀D. 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天子建国即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家即诸侯立卿大夫;这是分封制下分封土地、人口的体现,A项正确。维系亲情主要是通过宗法制体现,排除B。家国情怀是指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贵族专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所以

2、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建国”和“立家”的意思,同时注意区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不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B. 宗法制有效运行必须依赖于礼乐制度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宗庙的规模、位置与人的地位相关,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

3、料中未体现礼乐制,故B项错误。宗法制下,宗庙的规模、位置与人的地位密切相关,通过不同的设置体现出不同的等级,表明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故C项正确。 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3.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决策效率C. 加强宰相权力D. 规范政务运作【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见,元丰改制只是中央权力的重新分配,未涉及地方权力的调整,故A项不合题

4、意;三省六部制有助决策的科学化,但对提高决策效率作用不大,故B项错误;“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所以掌控政事党的宰相权力很大,元丰改制后宰相权力分散三省,未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元丰改制减少大量的临时官职,中央官职得以规范化,故有助于政务运作的规范化,故D项错误。4.明中后期,内阁阁臣在选定上先由六部会同九卿、科道官员推举若干候选人,再由皇帝向上天焚香祭拜后选出最终人选,具体方法是将候选人的名字书写在纸上,然后将纸折起放入金瓶中,再举匙拈之,最先拈出者即被定为阁臣。关于上述选定方式,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A. 保障了阁臣的行政能力B. 体现皇权至上的原则C. 操作具有很大

5、的随意性D. 有利于抑制政治腐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阁臣的选定有一套程序,由皇帝选出最终人选,可知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保障了阁臣的行政能力,而是强调皇权至上的原则,排除A。阁臣的选拔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材料强调皇权至上的原则,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到政治腐败的问题,而是强调皇权至上的原则,排除D。5.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C.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答案】A【解析】结合

6、所学可知,宋代的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国家注重任用文官;故选A;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说法错误,排除B;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说法皆有误,排除C,D。6.有人将十二铜表法条文归纳为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这一归纳旨在说明十二铜表法:A. 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B. 维护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C. 蕴含了人人平等的近代民主观D. 协调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由材料“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说明十二铜表法体现了以

7、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故选A;材料无关私有财产的处置与维护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奴隶制民主与近代民主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的信息,排除D。7.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公民陪审法庭,陪审法庭不仅参与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每一名公民都拥有上诉的权利;各等级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陪审员,审案时通过陪审员投票作出判决。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改变贵族垄断司法审判的局面B. 通过民主审理确保司法的公正C. 保障所有雅典居民的司法权利D.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陪审法庭向各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的

8、垄断,因此A正确。B材料未反映,排除。在古希腊雅典,并非所有居民都是公民,C说法错误;D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排除。8.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B.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C. 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 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答案】B【解析】“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代表的是英国传统,“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代表的是创新,故B符

9、合题意;A是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表现,而题目并没有提到时间,故排除A;CD只说出了题干中的部分信息,故以偏概全了,排除CD。9.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C. 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D.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从材料“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可以得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阻碍德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

10、意志”可以看出思想解放促进德国民主化的进程,所以题干材料体现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材料强调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AB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选只能体现材料的后半部分,故D项排除。点睛:本段材料有两层含义,抓住材料的主旨,看选项是否能全面概括材料的中心,才能得出最佳选项,干扰选项往往只概括了材料的一部分。10.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A. 通过舆论强化

11、对官员的监督B. 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C. 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D. 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各省新闻官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洪仁玕主张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是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故B选项错误;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在太平天国之前,故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时姓氏容易错选B或D选项,其原因在于姓氏混淆了“新闻出版的自由”与“新闻监督”的概念;没有正确认识“分权制衡”的思想

12、内涵和表现。11.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 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 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D. 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答案】D【解析】司法主权是国家五大主权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破坏。由材料“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可见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故选D。材料体现不出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的信息,排除C。12

13、.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B.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D. 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案】A【解析】辛丑条约中的惩罚性、预防性措施就是列强在国际法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要以华制华,不再主张瓜分中国,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故答案为A项。1

14、3.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学生参与,同时有社会自己民族自觉和社会仲裁,体现的是一次全民运动,结合近代史实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没有学生参与,排除AB;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没有体现出“学

15、生的牺牲精神”,排除D。14.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B. 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C. 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D. 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对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C项说法片面

16、,D项说法绝对,排除。15.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1937年埃德加斯诺编纂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B. 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C. 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D.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答案】B【解析】【详解】1937年中国的全面抗战才刚开始,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无法反映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故A项错误。 题干中“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该时期中共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北成为共产党的根据

17、地中心。因此可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世界上引起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故B项正确。 该书引起国际关注无法反映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故C项错误。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描述红军长征的内容,但题干中的现象无法反映红军长征的意义,故D项错误。16.1944年,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说,中国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不仅代表中国,而且代表着过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发言权的亚洲人民。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B. 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C. 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的角色D. 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敦巴顿

18、橡树园会议”“代表亚洲人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因此A正确。从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时,中国就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任重要角色,排除C。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和材料不符,排除。17.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B.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D.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答案】B【解析】【详解】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仅通过讨论、证明、说服的方式就能取消贵族、军人

19、、法官、富人对社会的管理权,这种空想性体现在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对象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关工人运动,排除D。18.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设定了“同归于尽”的历史命运。对“同归于尽”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B. 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且无法分出胜负C.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阶级 D. 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并成为统治阶级【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体现不出“同归于尽”,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

20、免的”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并成为统治阶级和“同归于尽”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同归于尽”指的是的未来的社会将会不存在阶级,故C项正确。19.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 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B. 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C.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D. 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法律意识的变化情况,故B项错误。 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

21、本方略,故C项错误。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有利于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实现党当时的任务,故D项正确。20.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 )A. “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 “中国模式”是最佳模式D.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增量民主”的含义,根据材料信息“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

22、部分的质变”,可以判断俞可平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模式21.据香港大公报社评:“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重庆谈判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这次会面A. 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B. 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C. 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D. 使得两岸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和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可知,“

23、这次会面”是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的会晤,这次会面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排除A。B项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矛盾,排除。D项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的意义,排除。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2.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 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B.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 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D.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24、多边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故B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点“199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东剧变之后,许多国家宣布独立,之后与中国建交;而中国自1971年重返联合国后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排除D,选C。23.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不仅认可了各州的共和制,还保障了各州的共和制。”下表提供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以证实这一观点的是第一条第四款各州州议会应规定本州参议员及众议员之选举时间、地点及程序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

25、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第四条第一款各州对其他各州的公共法案、记录和司法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赖和尊重第四条第二款每州公民应享受各州公民所有之一切特权及豁免权A. 第一条第四款B. 第一条第十款C. 第四条第一款D. 第四条第二款【答案】A【解析】【详解】共和制的特征是坚持并执行民主选举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各州州长以及各州参议员和众议员均由人民选举产生,故A项正确。B项第一条第十款规定的是各州不得行使的权力,排除。C项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是州际平等关系,排除C。D项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是一州公民享有的权利,排除C。24.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

26、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国内的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不符合材料“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特别强调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一战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关系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

27、选A。25.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说明美国A.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B.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 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美国希望欧洲在战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复兴,由此希望通过欧洲一体化解决德国问题,所以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美国以实际行动敢于一体化的内容,因此B项错误。

28、希望通过一体化解决德国问题,而不是让德国主导一体化,C项错误。从材料行文来看,美国并未给自己的援助设置前提条件,所以C项错误。26.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A. 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 B. 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C. 英国欲损取利益讨好美国 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A项与图片信息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从图中来看,

29、涉及的国家还有南欧,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考点: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雅尔塔会议27.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A. 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B. 美国敌视苏联的结果C. 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D. 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答案】D【解析】根据“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

30、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结合所学知识,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实行扶植政策,对日本战争罪行报道减少,表明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D正确;美国对日本战争罪行报道减少,并非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而是美苏争霸的需要,排除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8.英国学者梅森说:“从伍德罗威尔逊(20世纪初美国总统)开始,美国外交的传统一直把自己的利益限定在普遍的原则和价值上,而不是在领土和国家安全上。美国对外政策上的这种道德倾向在杜鲁门主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梅森观点的实质是A. 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B. 彰显美国外交符合普遍价值观C. 为美国发动“冷战”辩

31、护D. 点明“人权”高于“主权”的道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意在强调,20世纪美国外交是在遵循普遍价值观的基础上维护自身利益的,发动“冷战”即是遵循普遍的价值观,而非单纯地维护自身利益,故选C。题干材料未涉及经济问题,故排除A;B项为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排除;D项中的“人权”问题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排除。29.1991年12月,随着苏联分崩离析,统治世界四十余年的国际秩序正在走向终结。各国决策者们突然发现,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正在迅速变成一堆历史垃圾。这里的“历史垃圾”是指A. 热战对峙,局部战争 B. 经济封锁,区域联合C. 军事遏制,政治对抗 D. 和平演变,意识

32、渗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均是冷战所留下的“历史垃圾”,也是当时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是冷战而非热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区域联合不是“历史垃圾”,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演变,意识渗透不属于国防基本战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题眼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外交是指政治对抗,国防是指军事遏制。30.“现在的国际体系在设计上基本代表和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当中国实力增长后,再加上印度等国家,美国将被迫对这种体系进行调整尽管美国和欧洲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材料表明A

33、. 发达国家丧失了全球的主导地位B.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C. 欧洲与美国将会加快一体化进程D. 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等国家随着实力增强而会冲击国际体系,即材料强调了多极化的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全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与美国不存在一体化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卷主观题题满分:40分)非选择题(31小题16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0分,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

34、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

35、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等。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宪政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率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

36、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

37、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答案】(1)政治上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2)特点: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共同点:仁政和宪政都是要限制行政权利的扩张,防止暴政的产生。本质区别:“仁政”强调以君王为主体,注重伦理道德,是“人治”的体现;宪政强调主权在民,注重法律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3)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38、【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得出孟子认为统治者政治上应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得出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得出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得出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

39、权和产权等等”得出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再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仁政”和“宪政”的共同点都是要防止暴政,关注人民,但是“仁政” 服务于封建君主统治,“宪政”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可以把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概括为“三大制度和一部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建立了三大政治制度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一部宪法即1954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0、;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健。与欧

41、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材料二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

42、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3)结合所学知识,基于张毅君对政治多极化真谛的理解,不同实力的国家应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答案】(1)格局: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美国需要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与大国合作;美国可以利用超级大国的地位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美国要注意与欧洲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2)相同点: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3)大国要尊重发展中国家并承担相应责任;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事。【解析】(1)材料“单极加多极世界”是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第二小问,由材料“美国

43、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和“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可归纳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对美国政策产生的影响。(2)由材料“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 “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联系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可见共同点是: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3)由材料“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和“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可见张毅君认为大国要尊重发展中国家并承担相应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二次

44、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

45、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二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苏联领导层对西方国家不信任。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土耳其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迫使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示例二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美国凭借强

46、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一政策的重大障碍。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与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二战的经验使美国决策者相信,对高度集权主义者是不能软弱的,必须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示例三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具体答案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解析】从材料“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中分析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一个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