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该选项对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日全食是科学家观测日冕的绝佳机会,但这样的时机过于短暂稀少。中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测模式,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太阳、地球、望远镜三者一线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地球能恰好完全遮挡太阳。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 下列地球上的现象可能与日冕层太阳活动有关的是无线电长波通信信号减弱到美国的游客看到了极光现象光纤宽带信号不稳定 卫星通信信号受干扰A. B. C. D. 2.
2、 有关太阳、地球、望远镜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 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很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C.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D. 该望远镜可提前获知太阳风暴【答案】1. D 2. C【解析】【1题详解】太阳活动释放的电磁波等影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的短波,对长波通信信号影响较小,不对;太阳活动会引起两极地区的上空出现极光现象,在美国的高纬度地区可以看见,对;光纤信号传播不通过电离层,因此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其出现不稳定,不对;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带电粒子等会影响卫星信号,对;故答案为D。【2题详解】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
3、不对;太阳能量巨大,但很难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B不对;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人类生活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C对;该望远镜能观测到太阳风暴,但是不能提前获知太阳风暴,D不对。故答案为C。陕西省神木市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 太古宙B. 元古宙C. 古生代D. 中生代4. 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 干旱环境B. 地势起伏大C. 热带海域D. 森林密布5. 此时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A.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B. 鸟类高度繁盛C. 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D. 出现
4、大型哺乳动物【答案】3. D 4. D 5. A【解析】【3题详解】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可知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4题详解】恐龙在该区域能够留下脚印说明该区域的地面是比较湿软的,这样恐龙才能留下活动印记,说明该区域的1亿年前的地理环境是比较湿润的,可知湿润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合森林的生长,因此可知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森林密布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5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代为恐龙时代即中生代,可知中生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裸子植物是极度兴盛的,A正确。鸟类高度繁盛、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古生代,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BCD错误。故选A项。【点
5、睛】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挡风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A. 平流层B. 臭氧层C. 对流层D. 高层大气7. 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可能有( )被风挡玻璃砸伤机内温度过低飞机颠簸强烈太阳辐射强A. B. C. D. 【答案】6. C 7. B【解析】【6题详解】材料
6、指出,“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因此该高度位于对流层,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7题详解】由于飞机内气压高,高空气压低,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挡风玻璃会向外脱落,故机长不会被风挡玻璃砸伤,故错误。当飞机的挡风玻璃脱落时为9800米的高空,飞机内的温度是非常低的,机内温度过低是机长迫降是面临的困难,故正确。挡风玻璃脱落,进入飞机内的湍急气流会使飞机产生剧烈的颠簸,可知,飞机颠簸强烈是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故正确;太阳辐射强对飞机的迫降影响不大,不会导致飞机迫降,故错误。综上,正确的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
7、层及特点分析,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流层的气温特点及对流层的特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下图为气压场中甲地风向示意图(N代表北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图中字母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A. AB. BC. CD. D9. 甲地位置及风向分别( )A. 南半球东北风B. 北半球东北风C. 南半球西南风D. 北半球西北风【答案】8. D 9. A【解析】【分析】【8题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只有D与等压线垂直,故选D。【9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D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C方向
8、相反,为摩擦力和风向,B垂直于AC,为地转偏向力,所以ABCD分别代表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相对于梯度力左偏,故为南半球,结合指向标判断,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点睛】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图为水圈构成示意图回答问题。10. 甲水体不易存储在( )A. 高纬度地区B. 高海拔地区C. 极地地区D. 低纬度地区11. 人类容易利用的水
9、资源主要有( )A. 海洋水和湖泊水B. 冰川水和大气水C. 地下咸水和河水D. 河水和湖泊淡水【答案】10. D 11. D【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水体占淡水总量的68.72%,比重最大,应该是冰川水,一般存在于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地区、极地地区,ABC错误。低纬度地区温度高,冰川较少,低纬度地区冰川占冰川总量比重较小,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海洋水含盐度较高,利用起来成本高,不容易利用;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地下咸水不适合人类使用,人类利用的主要是淡水,ABC错误。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D正确
10、。故选D。【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 对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A 水温由南向北均匀递减B. 随纬度增加水温升高C. 西部比东部水温温差大D. 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13. 影响该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经度、光照B. 海拔、地形C. 纬度、洋流D. 海陆位置、盛行风【答案】12. C 13. C【解析】【12题详解】北大西洋中高纬的西侧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水温低,东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高,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但水温由南向北并非均匀递
11、减,故ABD错误;根据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洋年平均水温线分布密集程度,可知西部密集,温差大,东部温差小,故C正确。故选C。【13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北大西洋中高纬的西侧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水温低,东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高。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故洋流和纬度是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故C正确;经度、盛行风对水温无直接影响;图中没有体现光照、海拔对水温的影响,故ABD错误。故选C。辽宁省锦州市的笔架山风景区内,有一座通往笔架山岛的天桥堪称世界奇观(如图)。天桥由砾石组成,砾石来源于笔架山岛。涨潮时天桥被海水淹没,落潮时天桥又露出水面。每天潮涨潮落两次,天桥就露
12、出水面两次。下表为农历初一、十六笔架山风景区潮汐表及景区游览说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形成天桥景观的主要作用是A. 风力侵蚀B. 风力堆积C. 海浪侵蚀D. 海浪堆积15. 201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六)风力较小,小明通过天桥到笔架山游览,推测其通过的时间A. 6:00B. 10:00C. 15:00D. 21:00【答案】14. D 15. B【解析】【14题详解】根据题意判断,该处天桥由砾石组成,而砾石来自于笔架山岛。海水不断侵蚀笔架山,侵蚀形成碎屑物(砾石)被海水向海岸方向搬运,砾石在此处堆积,形成天桥,D正确;形成该天桥的地质作用主要为堆积作用而非侵蚀作用,AC错误;该处风
13、力堆积弱,且砾石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B错。故选D。【15题详解】到笔架山游览需要经过天桥,应选择天桥露出水面的时候,根据表格时间可推算出天桥露出水面的时间段约08:30-13:30以及20:47左右至次日凌晨02:00左右,且18点景区关闭,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选B。【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一般而言,人们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
14、。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 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光热条件不同B. 土壤性质不同C. 海陆位置差异D. 水分条件差异17. 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A. 植被稠密B. 种类繁多C. 群落结构简单D. 叶面宽大【答案】16. D 17. C【解析】【16题详解】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所以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D正确。【17题详解】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群落结构简单。C正确。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稠密、种类繁多、叶面宽大,ABD错误。故
15、选C。【点睛】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生存几率。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 图中年平均气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A. 热带雨林B. 草原C. 阔叶林D. 针叶林19. 由图示可以看出,降水量最多的植被类型是A. 苔原B. 热带雨林C. 阔叶林D. 草原【答案】18. B 19. B【解析】【18题详解】年均温分布范围的大小是由图中年均温分布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决定的,即图中南北差距越大,温差越大,分布
16、范围最广,读图可知,图中草原南北差距最大,故选B。【19题详解】读图越向右降水量越多,热带雨林分布区降水最多,故降水量最多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B正确。故选B。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形成典型的雅丹地貌。读图,完成下列小题。20. 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中,为雅丹地貌的是( )A. B. C. D. 21. 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A. 流水侵蚀B. 风力侵蚀C. 冰川侵蚀D. 海浪侵蚀22. 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 )A. 东北西南B. 南北C. 东南西北D. 东西【答案】20. C 21. B 22. A【解析】【2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
17、雅丹地貌是指平坦的地面发育成的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图所示符合其定义特征,C项正确。图为沙丘地貌,图为海蚀地貌,图为喀斯特地貌,A、B、D项错误。故选C。【21题详解】新疆罗布泊位于西北内陆,不受海浪影响,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罗布泊以前是湖泊,存在沉积地层,该地远离冰川,因此B正确,故选B。【2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逐渐形成的沟槽和垄脊形态,“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则可推知其“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东北-西南,故A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外力作用的
18、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是A. 甲河口三角洲B. 乙冲积扇C. 丙风蚀蘑菇D. 丁冲积平原24. 若图示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时,对区域环境主要影响是A. 入海泥沙量增加B. 河流径流变化减小C. 上游降水量增加D. 地下水位明显上升【答案】23. D 24. A【解析】【23题详解】读“河流地貌示意图”,根据在河流的不同位置的地貌不同,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处)、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山地、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平坦地区)。故对应正确的只有D项。故本题选择D。【24题详解】
19、若图示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时,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增加入河和入海的河流泥沙,A对;植被覆盖减少,植被的涵养水源,调蓄能力减弱,河流的径流变化会变大,水源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会降低,B错D错;上游的降水量和多方面因素有关,主要和气候类型有关,森林植被的减少,并不会短时间增加降水量,不是主要影响,C错。故本题选择A。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5. 在下图所示河流的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A. 搬运B. 堆积C. 侵蚀D. 风化26. 如果在图示的、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A. B. C. D. 【答案】25. B 26. C【解析】该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20、外力因素(地质作用)。【25题详解】读图可知,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根据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的原理,所以在上图所示河流的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所以选B。【26题详解】码头选址要求水深,因布局在流水侵蚀为主的河流凹岸,图中为凹岸,为凸岸,所以C正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7. 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A. 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 随纬度升高而降低C. 夏秋季多
21、,冬春季少D.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8. 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有机质含量B. 土壤湿度和温度C. 海拔高低和降水D. 植被的疏密程度【答案】27. C 28. B【解析】【分析】【27题详解】结合材料读图分析,从时间看,各类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A错误,C正确;图中信息没有体现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纬度和海拔变化的规律,B、D错误。故选C。【28题详解】由上题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主要随季节变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温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22、大;冬春季节气温低,降水少,土壤湿度和温度较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9.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A. 岩石的风化产物洪积物B. 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C. 土壤的质地D. 腐殖质的含量30. 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29. B 30. D【解析】【分析】【29题详解】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母质上
23、形成的土壤,其养分,质地情况有所不同;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解题以了解土壤的成土母质为前提,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判断土壤的发育程度。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右图为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 图中各区域主要自然灾害是( )A.
24、I台风、寒潮B. II洪涝、旱灾C. III地震、泥石流D. IV沙尘暴、洪涝32. 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A. 家住在高楼,通过电梯快速转移到安全地方B. 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C. 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D. 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答案】31. C 32. C【解析】【31题详解】考查区域自然灾害的分布,I位于我国西北的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寒潮、旱灾,降水少,台风少;II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自然灾害是泥石流、地震,寒潮少; III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灾害是泥石流、地震、水土流失,寒潮影响小; IV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台风、
25、洪涝,沙尘暴影响影响小,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32题详解】考查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地震发生时,家住在高楼,不能通过电梯快速转移,应选择在坚固的地方躲避,A错误;在影剧院,由于人口较多,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迅速躲在椅子下B错误;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C正确;选择室内空间小、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进行躲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防灾减灾措施的判断,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读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完成下面小题。33. 甲、乙两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B.
26、纬度位置C. 植被D. 人类活动34. 寒潮对长治农业的不利影响有( )A. 冬小麦遭受冻害B. 春季干旱加剧C. 农作物病虫害加重D. 土壤肥力下降【答案】33. A 34. A【解析】【分析】【33题详解】读图可知,近40年来甲地寒潮发生总次为120140次,而乙地为80100次,甲地寒潮次数明显大于乙地,图中显示,甲地位于西北东南走向的盆地,盆地延伸方向与当地寒冷气流移动路径基本平行,且地势低平,以寒冷气流的阻挡作用小,因此当地很容易受到寒冷气流影响,出现寒潮天气,而乙地位于太行山东侧,寒冷气流受山脉阻挡作用明显,受寒冷气流影响较小,因此形成的寒潮天气次数相对较少,由此判断,甲、乙两地寒
27、潮发生的总次数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符合题意;两地纬度位置相似,纬度位置不是导致两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差异较大的影响因素,排除B;植被和人类活动,对寒潮发生次数影响不大,且两地植被和人类活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这些不是两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D。故选A。【34题详解】题意表明,长治位于山西省,属华北暖温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因此寒潮主要发生时期(冬春季节)的主要田间作物是冬小麦,因此寒潮对长治农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冬小麦遭受冻害,A符合题意;寒潮属于冷锋天气,有可能带来一定的降水,因此一般不会加剧春季干旱,排除B;寒潮带来的低温有可能冻死病虫害及虫卵,从
28、而减轻农作物病虫害,排除C;寒潮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A。【点睛】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下图中甲为“巴西主要城市和人口密度分布图”,乙为“巴西矿产资源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35. 巴西的
29、人口主要分布在( )A. 西部地区B. 中部地区C. 北部地区D. 东南沿海36. 对巴西人口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矿产分布B. 气候因素C. 地形因素D. 交通因素【答案】35. D 36. A【解析】【35题详解】读图甲可知巴西东南沿海人口密度最大,故选D。【36题详解】巴西亚马逊流域人口密度小,主要是因为当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闷热潮湿,不易居住;巴西东南沿海人口密度大,主要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影响:东南沿海有小片沿海平原,受海洋影响,气候较凉爽,海运便利。由乙图可知矿产在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均有分布,因此矿产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故选A。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
30、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 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A. 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B. 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C. 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D. 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38. “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 缓解人地矛盾B. 带动服务业发展C. 降低住房价格D. 改善环境质量【答案】37. D 38. B【解析】此题考查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37题详解】据材料“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分析,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故选D。
31、【38题详解】移民使迁入地人口增加,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如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剧人地矛盾,促使住房价格增长,也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故选B。人口“天花板”是衡量一个城市在人口暴增的压力下维持城市运转的最大数量。2016年1月,北京市提出该市2020年的人口“天花板”为2300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 北京市提出该市人口“天花板”为2300万,最主要的依据是A. 淡水资源数量B. 矿产资源数量C. 生物资源数量D. 光热资源数量40. 设定人口天花板”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是A. 平衡城区人口的分布B. 保障市民的生活质量C.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D. 弥补城市劳动力不足【答案】39. A 4
32、0. B【解析】【39题详解】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有资源、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状况是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受“木桶效应”影响,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由最少的资源决定,北京市位于北方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短缺,北京市提出该市人口“天花板”为2300万,最主要的依据是淡水资源数量,A正确。矿产资源数量、生物资源数量、光热资源数量相对于淡水资源数量不是最短缺的,BCD错误。故选A。【40题详解】北京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计划2020年的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主要受人口环境容量限制,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地区,气候较干旱,水资源不足是主要限制性因素,所以主要考虑因素
33、是北京的自然与社会资源有限,维持合理人口容量,保障市民的生活质量,B正确。设定人口“天花板”不能平衡城区人口的分布,A错误;人口老龄化问题无法解决,只能缓解,设定人口“天花板”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错误,C错误。设定人口“天花板”不能弥补城市劳动力不足,可能加剧劳动力不足,D错误。故选B。【点睛】人口天花板(或城市承载力),是用以衡量一个城市在人口暴增的压力下维持城市运转的最大数量。这个词语常常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引用,却一次次地被人口增长的强大现实所突破。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入,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如此多的新居民让城市不堪重负。为此,北京提出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天花板人口,其中一个主要
34、依据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承载力接近极限。二、双项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两个正确的选项,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该选项对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选对一个得1分,一个都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中新网北京2020年9月8日电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为褒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1. 试推断“吴伟仁星”属于下列天体系统(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42.
35、 下列关于“吴伟仁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四周没有大气层包裹B. 它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C. 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D. 它类似行星并环绕太阳运动【答案】41. BC 42. AD【解析】【分析】【41题详解】根据题目材料可知,“吴伟仁星”属于小行星,位于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也属于银河系,但是不属于地月系和河外星系。故选BC。【42题详解】“吴伟仁星”是小行星,体积和质量小,引力小,其四周没有大气层,A正确;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B错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错误;小行星类似行星并环绕太阳运动,D正确。故选AD。【点睛】太阳系的成员有: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
36、彗星及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它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下图为FAST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43. “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原因是( )A. 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排水B. 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C. 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D. 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44. 该地区喀斯特地貌( )A. 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B. 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石柱C. 淀积作用
37、形成的从溶洞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D. 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答案】43. AC 44. AC【解析】【分析】【4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天眼”主要用于天文观测,选址大窝凼主要原因是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排水,A正确;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便于安置射电望远镜,建设工程量小,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C正确,D错误;“中国天眼”属于射电望远镜,不是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对大气能见度要求较低,B错误。故选AC。【44题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经过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的。其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A正确;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
38、成片分布形成峰林,B错误;淀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C正确;该地区降水集中,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发展,D错误。故选AC。【点睛】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和石芽地、峰丛、峰林和孤峰、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洞等。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完成下列小题。4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风力沉积作用B. b表
39、示风力搬运作用C. 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 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46. 在b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 沙尘暴B. 水土流失C. 泥石流D. 土地荒漠化【答案】45. BD 46. AD【解析】【分析】【45题详解】读图分析,蒙古高原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天气,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裸岩荒漠,A错误;沙尘被风吹到黄土高原地区,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B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通过c流水搬运作用,将泥沙搬运到华北平原地区,在d流水沉积作用下,形成三角洲或冲积扇,C错误,D正确。故选BD。【46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此过程中可能引起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AD
40、正确;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是在流水侵蚀和搬运过程中发生的,BC错误。故选AD。【点睛】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裸岩荒漠。风力搬运作用,将粉沙尘土吹到黄土高原地区,沉积形成黄土高原。流水搬运作用,将泥沙带到下游或河口地区,沉积形成三角洲。流水搬运泥沙到其它地方,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水土流失。读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7. 修建水库后( )A. 河流径流量增加B. 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C. 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D. 旱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小48. 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A. 植树造林B. 人工降雨C. 疏浚河道D. 退耕还湖【答案】47. BD 48
41、. AD【解析】【47题详解】考查修建水库的作用,水库具有调节河流径流量的作用,修建水库后,径流量季节变化会减小,旱涝灾害发生几率也会降低。BD正确,河流净流总量大小与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关,修建水库能够起到调节径流的作用,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区域气候有关,AC错误,故选BD。【48题详解】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除了修建水库外,还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湖等,AD正确,人工降雨缓解干旱,疏浚河道主要是通过提高河流的排泄能力减轻洪涝灾害,BC错误,故选AD。【点睛】本题考查水库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水库的作用。水库作用是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42、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流量、流速防洪功能河口滩涂的泥沙来源减少面积增速变缓。众多曾经从农村到城市打拼的“外来族”选择向农村回归人们称之为“城归”。经济学家称,“城归”的出现,意味着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形成。据此回答下列小题。49. “城归”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就业地生活压力较大B. 农村迫切发展的需要C. 难以适应城市激烈竞争D. 城市雾霾促使人们逃离50. “城归”对中国农村产生的影响是( )A. 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B. 提升农村经济的创新活力C.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D. 提高农村自然环境承载力【答案】49. AB 50. BC【解析】【分析】【49题详解】“城归”现象出现的原因可
43、以从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分析,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原就业地(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较大,A正确;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潜力大,B正确;城市竞争激烈和城市雾霾等环境问题不是促使农村务工人口迁出城市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B。【50题详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可以减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A错误;农民工“城归”导致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农村转移,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创新活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BC正确;大量农民工“城归”,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资源消耗,导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D错误。故选BC。【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三、非选择题(本题
44、共有5个小题,共40分)51. 用简洁直观的“地理模式图”表现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过程,是我们在地理学习与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为_的公转轨道,曲线为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之间为_层,曲线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3)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之间为_,曲线代表的界面是_。(4)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动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代。【答案
45、】 (1). 土星 (2). 地球 (3). 日冕 (4). 黑子 (5). 地壳 (6). 古登堡面 (7). 古生代【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地理模式图考查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大气层及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再根据行星轨道距日远近可判断,为土星轨道;为木星轨道;为火星轨道;为地球轨道。(2)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之间位于色球层以外,为日冕层;之间位于色球层以内,为光球层,出现在该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3)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表向内部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之间位
46、于表层,为地壳;表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4)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三叶虫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点睛】52.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_辐射,表示_辐射。(2)图中表示_作用。(3)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原因与图中中的_(填序号)过程有关。(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答案】(1)地面;大气逆(2)大气对太阳的削弱(3)晴朗;(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
47、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图,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图中表示太阳辐射,表示地面辐射,表示大气逆辐射,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图中表示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冬半年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主要是因为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的快,气温下降快。(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
48、量,气温下降慢,减轻了冻害。【点睛】5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如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 C D(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_。(4)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
49、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5)要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答案】 (1). D (2). A (3). 有北向向南(北风) (4). 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 (5). C (6). 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详解】(1)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白天气温较高,晚上晴天,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最大。ABCD四图中,白天晴朗,晚上也晴朗的只有D,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2)白天,太阳辐射强, 地面升温,石质地面升
50、温快,山林升温慢,石质地面空气受热多膨胀上升,山林受热少收缩下沉,从而在石质地面和山林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高空相反。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3)根据上题的分析,近地面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根据指向标,可知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其中山林即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石质地面即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4)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不能起增强穿堂风的作用。故A错误。 B增加湿度会减小和山林之间的温差,会减小穿堂风的作用,故B错误。C影响风力大小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气压差的是温差,石质地面增加房屋前后温差,可以起到增强穿堂风的作用。故C正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
51、,便于纳凉,无法对增强穿堂风起作用。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5)我国西南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54.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水循环示意图材料二 红海位于非州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1)读水循环示意图,写出数字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_(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填写下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滥伐森林 城市内铺设透水砖 (3)利用所学水循环原理知识,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答案】(1)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植物蒸腾。(2)植物蒸腾减少、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表径流。(3)红
52、海及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沿岸河流稀少,淡水注入少。【解析】【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水循环示意图”可知代表的是水汽输送环节,表示的是地表径流环节,表示的是植物蒸腾环节。(2)若人类“滥伐森林”会使得地表覆盖的植被减少,植物蒸腾量有所减少、水分的下渗量会减少、地表径流量会增加;若城市内大量铺设透水砖,则大量的雨水会透过透水砖下渗到地下,这样会使得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有所减少。(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海周围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且降水
53、稀少,其蒸发比较旺盛;读红海位置示意图可知红海沿岸区域河流稀少且多时令河,淡水注入量比较少,因此红海的盐度比较高。【点睛】第1题“水循环示意图”可知代表的是水汽输送环节,表示的是地表径流环节,表示的是植物蒸腾环节。5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玉溪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玉溪周边山地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同学们了解到玉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石灰岩等沉积岩广布,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2)从图中获知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地形、水文
54、、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3)同学们在玉溪周边山地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遇到下雨时还变得特别黏重。简要分析本地土壤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成土母质;气候(3)本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多石灰岩基岩,夏季高温多雨,雨季长,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铝等含量较高,黏粒含量比重大,导致土壤呈红色且遇水会变得黏重。【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土壤的形成过程。【详解】(1)依据考察地区为玉溪周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该地的典型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调用所学的基础知识
55、,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和时间,其中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和时间。浙江属于低山丘陵区,丘陵地形,且土壤中氧化铁等含量较高。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强。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含量高,黏粒含量比重大,导致土壤呈红色且遇水会变得黏重。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试卷地址:组卷网是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钱老师QQ:537008204曹老师QQ:7130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