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自主赏析 一、课内双基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侍坐(s)比及(b)哂笑(shn) 鼓瑟(s)B饥馑(jn) 喟然(ku)舞雩(y) 沂水(q)C枹鼓(f) 千乘(chn)铿尔(kng) 撰文(zhun)D章甫(f) 小相(xin)俟机(s) 毋庸(w)【答案】D(A侍:sh,B沂:y,C乘:shng)2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AD(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居则曰(闲居)子路率尔而对(轻率急忙的样子)千乘之国
2、(兵车)B夫子哂之(微笑)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加之以师旅(加上)C因之以饥馑(饥,五谷不熟;馑,丰年)比及三年(等到)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D方六七十(纵横)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答案】C(馑:蔬菜不熟)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秦王还柱而走。D风吹草低见牛羊。【答案】A(B莫暮,C还环,D见现)5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B加之以师旅。C夫子哂之。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答案】A(都是“的”,BCD都是代词)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
3、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可使足民。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C稍稍宾客其父D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A(都是使动用法,B形作动,CD都是意动用法)7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表明子路率直自信,勇于任事的性格B对冉求的回答,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也是讲的治理国家的大事C孔子对曾晳的回答,喟然长叹,欣喜、自慰、赞赏之情溢于言表D对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很是满意,但对子路的不“知方”大为不满。【答案】D(“大为不满”言重了。)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
4、文集。B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办私学教育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古人称的“六经”。D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以礼乐治国。论语中“论”,择也,选择评论之意。【答案】D(论,读ln,纂辑)二、语段精读阅读下文,完成912题。“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5、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9有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鼓瑟希(稀疏)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C童子五六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咏而归(唱歌)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夫三子者之
6、言何如?”(三个孩子)【答案】D(与:赞成,三子:三个人)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端章甫。B鼓瑟希,铿尔。C孰能为之大?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答案】D(ABC都是名词作动词用,D是使动用法)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B(B是判断句,其它是介词结构后置)12对下列各文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受伤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戴帽子的有五六个人,未戴帽子的有六七个人。
7、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又是谁呢?【答案】C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
8、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
9、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袁崇焕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0、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慷慨负胆略负:具有B晓其厄塞情形 厄:控制C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俾:使D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 薄:轻视【答案】B(“厄”解释为“阻塞,险要的”或“重要的”)1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ABCD【答案】D(表现袁崇焕的爱国之情,此主语对象为王象乾)1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他曾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返回朝
11、廷时,能将塞外之事详细地汇报B袁崇焕注意安抚军民,整顿边防,敢于果断执法。崇焕在关门,内抚军民,外整边防,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此事还惹怒了孙承宗C袁崇焕与清廷议和,朝廷不许,但他坚持有力。他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频频降旨劝阻禁止D袁崇焕擅杀文龙,招致祸患,不幸身亡。毛文龙死后,清军大举入关,又使计策说与崇焕密订条约,最终皇帝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的老百姓都为他感到冤枉【答案】C(朝廷刚开始同意袁崇焕议和,后频频降旨劝阻)16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_(2)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
12、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_【答案】(1)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2)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参考译文: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官邵武知县。为人正气凛然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与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通晓那里要塞的情形,以有处理边防事务的才能自许。天启二年正月在京城朝见,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惊讶,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麽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
13、详细陈说关上的形势。说:“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官员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越级提升为佥事,监督关内外的军队,调发官库金钱二十万,让他招募士兵。十三山有难民十余万,长久遭围困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视边防,崇焕请求:“带领五千人驻扎宁远,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另外派骁勇的将领去援救。宁远离山二百里,方便就进兵占据锦州,否则就退守宁远,为什么不把十万人放在心上。”承宗与总督王象乾商议。象乾认为关上的军队正丧失士气,建议调动插汉部保护关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认为是对的,告诉在晋。在晋竟然不能援救,众人于是被消灭,逃脱归来的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驳回修筑城墙的建议,召集将吏商量驻
14、守的地方。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崇焕主张守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反对的意见,承宗最终主张采用崇焕的建议。不久,承宗镇守关门,更加倚重崇焕。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守备,功绩卓著。崇焕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承宗发怒说:“监军可以擅自杀人吗?”崇焕叩头认罪,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崇焕起初议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报告,皇上下优旨表示准许,后来认为不是办法,频频降旨劝阻禁止。崇焕想藉议和兴复原来的疆域,坚持更为有力。而朝鲜及文龙遭大清兵进攻,谏议官因此说是和议所招致的。文龙既已死去,才过了三个月,我大清兵数十万人分路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而崇焕刚听到变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认为
15、有功无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敌人进攻,埋怨诽谤纷纭而起,说崇焕纵容敌人拥兵自重。朝中人士因为以前崇焕提过通和的建议,诬蔑他勾引敌人胁迫议和,将在敌军临城时签订盟约。皇上听到很多,不能没有疑惑。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个人奔回告诉皇上,皇上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对,于是捆绑起来关入大牢。司法部门判崇焕图谋叛逆。三年八月就在闹市把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儿流放三千里,抄没他的家产。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四、高考热点17将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改为短句,字数可适当增删,调整语序,标点符号可改动,但原意不能改
16、变。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每一个用心血用汗水用笑容书写人生的作者,必然是生活中善于以自己感性、丰富、敏锐、深邃的心灵观察世界、感受生命、聆听自然,并且对于爱对于自由对于真善美有着旷世的期待的这样一些人。答:_【答案】必然是生活中的这样一些人:感性、丰富、敏锐、深邃。他们善于以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感受生命、聆听自然,并且对于爱对于自由对于真善美有着旷世的期待。18下图是资源回收的标志,试简要介绍这个标志的构成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义,不超过70字。答:_【答案】(1)与汉字“回”相似。(2)强调人人参与(强调人人动手)(3)(由四个向内的箭头和四个向外的箭头组成)包含要回收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的意思
17、。(4)这个标志很好地宣传了环保的意义。19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另换话题,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数不一定相等。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渴求幸福,驱赶着人们去奋斗;享受幸福,就是在甜美之中品尝到奋斗的结果。答:_【答案】(示例)学习,就是学生希望成功和感受成功的过程。希望成功,激励着学生去拼搏;感受成功,就是在优异成绩中品味拼搏的滋味。五、读写创新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妇女掉到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她救起。她的丈夫感激涕零,于是送一头牛给他以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做法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反感,认为他收下这头牛有违儒家道德,这让他非常苦
18、恼。孔子听说后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既与道德不道德没有关系,同时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材料二:春秋时鲁国有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到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付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后,不仅不为学生受到称赞而高兴,反而很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在道德和金钱之间,
19、孔子学生的做法是否有错呢?请以“金钱与道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向】这是一道多则材料型话题作文。这种类型的话题需要逐一分析文题所给的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立意,才不至于“跑题”。第一则材料:孔子的学生做好事,接受了他人的馈赠,遭到人们的批评,而孔子却表扬了他。第二则材料:孔子的学生为赎人自己垫付了金钱,不到官府报账,人们称赞他,却遭到孔子的批评。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涉及到金钱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孔子的两段话是解读话题的关键,为什么他认为金钱与道德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弄清这个问题,文章的立意也就正确了。【佳作赏读】金钱道德孔子不愧为圣人,在两千五百
20、年前那个商品意识尚未分化,原始道德观念冰封的年代,能够将道德善举同经济回报联姻,其观点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而将这种前无古人的联姻扩充为一种极具广度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更是难能可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的观念是打破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群体的道德桎梏和精神枷锁,将商品的“秤杆”作用又继而巧妙地融入了人文道德这一精神体系中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回报在道德善举中所发挥的度量衡作用日趋明显化。虽然商品回报不是道德善举中惟一的衡量手段,但它在这种社会道德体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毋庸置疑的。而这种特定关系在当今社会中自然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很容易在报纸中电视里看
21、到一些类似的报道。如某某同志见义勇为立功受奖,被当地政府部门奖励人民币xx元。1998年的抗洪抢险战斗中,“人民的好战士”高建成不幸遇难,党和国家除了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外,还另外拨了几十万元赠给其家人。从某种程度上说,金钱回报这种商品回报中最广泛的方式无疑成了当今社会对善举予以肯定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方式在人们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认同道德善举之前,其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然而在号称“商品经济时代”的现行阶段,商品回报的“超值”现象也大行其道,与2500年前的“贬值”现象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在道德善举中充当的度量衡作用被人为地不切实际地抬高了。环球时报上一幅漫画一针见血地讽刺了这种现象:一个掉进河里
22、的人大喊救命,眼看就要没顶了,而岸上的人还在讨价还价,看他出多少钱才去救他。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社会道德沦丧的群体表现,但毕竟是一种社会存在,它无疑折射出了我们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道德倾向和思想蜕变趋势。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一席话旨在教会后人如何用金钱去阐释道德,在金钱与道德之间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然而我们的一部分人在这康庄大道上迷失了方向,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怪罪孔圣人,毕竟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人拿刀去杀人,就怪罪发明刀子的人。如果孔圣人尚未仙逝的话,他一定会说,他是要教会人们用金钱去阐释道德,而不是用金钱去收买或交易道德。记住,这才是孔圣人的初衷。如果读了几辈子古书的中国人竟连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岂不是一种悲哀。【名师点评】文章以孔子具有前瞻性观念的阐释,联系当今现实,巧妙地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强调了商品回报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动摇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这是人们对善举予以肯定的最好方法。如果立意仅至于此,则有偏颇之嫌。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接着指出了虽然商品回报有其必要性,但人为地抬高它的地位,则又是不能为我们容忍和接纳的,主张用金钱阐述道德,但决不允许用金钱去收买或交易道德。这样议论就全面辩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