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选_【解析】选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这里应该解释为“散布、宣传”。【特别提醒】解答实词题一定要联系语境,因为这道题重在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果解释“布”为“宣告”,和后面的“恩惠之化”显然不搭配,根据语境推断,和“教化”搭配的词义相近的词应该为“散布、宣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C
2、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选_【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D项中的“趣”字翻译为“归顺”不合文意,文中的“趣”实际表示“赶快”之意。A项“杖”的解释为“拿着”,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翼”解释为“保护”,是它的常用引申义。C项的“徇”解释为“掠取”,也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常用义。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为D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说C秦时与臣游游:
3、交游,交往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谢罪【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中的“语”,有“谈话”“话语”“语言”“告诉”等义项,在这个句子里,只能理解为“告诉”。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B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通“黜”,被罢免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伐:讨伐,征伐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应验【解析】选C。“伐”有“砍伐”“征伐”“功业”“夸耀”等义项,在这个句子里,只能理解为“功业”。3下列各句中的“适”与“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的“适”含义相同的一组是()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从上观之适
4、与地平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A B C D【解析】选C。C项与例句中的“适”均为动词,“到”、“往”。为动词,适合、符合;副词,刚好、恰好;副词,刚才。4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A B C D【解析】选B。句的“意”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
5、意”。【特别提醒】实词词义推断须做到“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义项,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语境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不失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句中的通假字的辨识能力。A“要”通“邀”,邀请。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也是这个意思。B“距”通“拒”,动词,把守;“内”通“纳”,动词,接纳。C.“蚤”通“
6、早”。D“亡”是取用“逃跑”的本意,不是通假字。“亡”也可作通假,比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特别提醒】高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同学们可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来分散记忆,即每学一篇课文,就做归纳整理,一篇文字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整理起来很容易,识记起来更方便,如师说中的通假字就只有两个:“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中“不”通“否”。同学们养成分散记忆、分类整理的习惯,阅读运用时就可以“整取”了。6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句是()A去来江口守空船B昼夜勤作息C孰与君少长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解析】选A
7、。“来”是虚词。其他三项均为偏义复词,分别偏在“作”、“长”、“出”上。【特别提醒】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出现了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又相近、相同或相反,那么在理解分析的时候就要慎重,看其中一个语素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已经消失,或者作为陪衬。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的能力。A“非常”,今义“很”(副词),在此句中指“意外变故”(名词)。B“城市”,在此句中的含义是“到城里买东西”(动词性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
8、城市”(名词)意思截然不同。C“亲戚”,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这里指父母兄弟等。D“高洁”,古今均是操行高尚清白的意思。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可谓智力孤危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A BC D【解析】选B。“约束”古义为“遵守约定”,今义为“限制”;“从事”古义是官名,指“一般属官”,今义为“做”;“智力”古义为“智慧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的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古义为“更不用说”,今义为表示
9、条件关系的连词;“因为”古义是“于是写了”,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古代双音节词(不是两个词)的一项是()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B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C而乡邻之生日蹙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解析】选B。A项,“其实”解释为“它的果实”;C项,“生日”解释为“生活一天天地”;D项,“中间”解释为“其中夹杂”,均为两个词。【特别提醒】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
10、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切责郡县切:急切B月致羊酒致:送C有诏譬旨,勿听听:听从D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处:隐居【解析】选A。切:严厉。可联系陈情表中“诏书切峻”一句来理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英固辞疾笃疾笃:病得很重B公卿举孝廉、方正、有道 方正:正直C劝使就聘 就聘:接受聘礼D河南张楷与英俱征 俱征:一起做官【解析】选A。B项“方正”是汉代的选举科目,这里是专有名词。C项“就聘”指接受任命。D项“俱征”是一起接受征聘之意。(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延问得失B名著
11、海内C谈者以为失望D待以师傅之礼【解析】选A。B项,名著:扬名。C项,失望:有失重望。D项,师傅:古代官职,太师、太傅的合称。【误区警示】考生解答实词选择题时易犯的错误是以今解古。克服的方法有:一是联系语境分析,如第(3)题的“失望”用在动词“以为”之后做宾语,所以与今义肯定不同(今用于主语后做谓语);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三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解析】选C。“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特别提醒】信息源“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译文为“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据“陈之戍”可推知“罢”不可能是“罢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