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散文(2)10 菱角的喜剧第三单元 散文(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就放进嘴里。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就说:“我这样吃是想要清热去火。”对他说的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那人回答说:“山前山后,哪里没有啊?”菱角产于水中,南方人人皆知,北方人这种不懂装懂的做法,徒留笑柄。这就是“北人食菱”典故的由来。作者卡片 姓 名生卒年月字号称谓籍 贯相关材料秦 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刘白羽、杨朔、秦牧)之一。主要作品有花城长河浪花集等 背景呈现 菱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
2、周年时写的。当时文章题目叫复杂,这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58年我国出现了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这篇文章在这种背景下于1959年写成,后来收入散文集长 河 浪 花集时,作者将它改为现在看到的菱角的喜剧。知识链接 秦牧散文的特点:一是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二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 颂新 中国、新 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三是秦牧有
3、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2)多音字kqioqioqiokjnjnmmshshn3.词语辨析(1)细致仔细细致:着重指精细、周密,或指人们对细小的地方都花了工夫,或指事物精细。使用范围较广。常用于人的活动及其态度、感情、作风等,也指工作及其成果。仔细:着重指考虑细心、周到。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形容人的活动,如看、听、寻找、考察研究等。例:厂领导通过_地研究,确定了_的工作步骤,决定在下周的例会上向全体员工传达。仔细细致(2)漫不经心掉以轻心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在用法上,是形容词词性。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
4、和轻慢的态度。在用法上是动词词性。例:美术课上,老师说:“杨长存的写意牡丹美而不艳,笔法上挥洒自如,看似_,然而却意韵不俗,我们欣赏时决不可_,要仔细观察,体会作者的用心处。”漫不经心掉以轻心参考答案:(1)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在 这句中,由于有“丰富 极了”,“千奇 百怪”应 改 为“林 林 总总”等。(2)茫然失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拿不出 措施。该词不能修饰“逃跑”,应用“仓皇失措”。(3)君臣佐 使:中药方剂术语。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 的基本原则。组成 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 为君药、臣 药、佐药、使药,简称“君臣佐使”。使用正确。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
5、象并提出本文的论题的?名师指津用“由”“进而”“从而”等词阐明作者由列举生活示例到提出论点的递进过程即可。我的理解:本文由“我”吃到不同的菱角从而了解到菱 角的多样性,再讲到生物(昆虫)的多样性,进而阐述 一切事 物都有着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得出本文的观点:站 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 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2.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名师指津围绕由列举日常示例到进行说理论证的特点考虑。我的理解:思路文章分层按照认识的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展开第一部分,叙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提出观点第二部分,阐述怎样认识事物的复杂
6、性3.作者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名师指津分别说明作者不同时间对菱角的不同认识即可。我的理解:孩童时期,作者对菱角的认识是“菱角是有两个角的”;后来到了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在重庆的一个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之后作者去翻阅辞书,才认识到“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4.作者在对菱角的认识加深后,产生了哪些联想?总结出怎样的经验?名师指津围绕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组织答案。我的理解:作者从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联想到其他的生物如“蝗虫
7、”“蝴蝶”等,并总结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接下来,作者从生物界再推而广之,联想开去,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然后以化学中的碳水化合物、同一种元素、医学中的人体体质差异和牙齿数目等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5.作者在提出自己“复杂性、多样性,总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观点后,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一步展开论证?名师指津常见论证方法有例证、喻证、对 比论证等,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即可。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我的理解: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科学合理的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的农民对雨势、昆虫的认识正面的良种变劣、山洞养
8、猪反面的中药配伍讲求“君臣佐使”正确的6.这篇文章为什么不是一篇科普文而是一篇哲理散文?名师指津抓住本文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知识,而是由菱角而谈感悟即可。我的理解:因为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知识,而是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7.文章最初发表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这样改有什么好处?名师指津从对文章的内容、对作者所起的作用方面比较两个题目即可。我的理解:以“菱角的喜剧”为题目更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以“复杂”为题目则一般化,
9、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8.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名师指津说明先后举了哪些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论证了哪些观点则可。我的理解:为了论证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 明认 识 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 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 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 础上,作者总结出不只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
10、性(正面事例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1.写法归纳(1)正反对比,观点鲜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例子是农民对天气的观测,反面的例子是有些地方良种变劣种、山洞养猪失败;最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可谓观点鲜明。(2)语言平实,推崇口语化。本文的语言总体来说
11、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2.技法指导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 事物进行比较。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
12、要紧扣文章的中心。(2)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3随堂练笔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一个事理。不少于100字。4他山之石我们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和自我的局限性决定的。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对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明智之举。本文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
13、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这句话可谓千真万确的真理,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认识事物,既要看到其一般性,也要看到其特殊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一个农民能根据风向判断是否下雨,能根据昆虫的活动判断天气的变化。这个事例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事物的联系又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
14、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在这种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客观联系。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复杂性”“多样性”和“普遍联系”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缺陷者的鲜花秦 牧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 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发着雷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面
15、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那么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而是广大群众的耳朵!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这就是:不被缺陷和困难吓倒的那种劳动创造的快乐!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年前,有一
16、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 音 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刚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虽然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
17、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米那样大小的象牙粒)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竟比常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
18、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了。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是雄辩的例证吗?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赏评缺陷者的鲜花是一篇立意高、开掘 深、富于哲理而又热情洋溢、兴味盎然的优秀散
19、文。作者所描述的“缺陷者”的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文章所阐释的劳动和创造的道理,也并不深奥,然而,正因为作者所赞颂的是人们司空见惯却未引起注意的事物,所揭示的是人们已经知道但未加以深思的道理,因而,当作者一旦把这一切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时,就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也受到启发和教育。酬朱庆馀张 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赏析 唐朝考生朱庆馀听说诗人张籍乐于提拔后进,奖 掖后学,在临考前将自己的一些文章托人呈给张籍,希望得到他的指教。同文章一起,朱庆馀还写给张籍一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20、,画眉深浅入时无?”在这首诗中,朱庆馀借“新娘拂晓早起,精心梳妆打扮,然后羞怯地问夫婿”这件事,含蓄地询问张籍,您看我的文章怎么样?张籍看过朱庆馀的文章和诗后,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回赠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够自信。诗的后两句,紧扣前文“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这两首诗,如果单单看作是闺情诗,也是很成功的,它们前后连贯、脉络清晰,饶有兴味、耐人咀嚼。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思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是什么?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