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都改变了农产品征收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选C;B项不属于两项政策的内容,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的,故排除D项。2观察1953年和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组统计数据比较示意图,这张示意图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
2、调部分缓解苏联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A B.C D解析:选D。的表述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相符合。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该示意图只能反映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能反映农业产量的提高,故不正确,正确,答案为D。3(2014太原测试)“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 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
3、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4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商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题干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5某日苏
4、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解析:选B。本题通过材料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国家计委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结合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说明计划经济对当时苏联经济造成严重破坏。6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5、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选D。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7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
6、革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知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8(2014江西吉安检测)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分裂的重要原因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分裂承担重要责任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分裂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解析:选D。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导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情况,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形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政治“民主化”“公开化”“新思维”,逐渐放弃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对导致苏联解体负有
7、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主义道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更高阶段的社会制度,苏联解体属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挫折。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年)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
8、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 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全球通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材
9、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异同。(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对于两次改革的异同点可以从目的、结果、败因和内容方面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的“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人均GNP落后”、“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人民生活水平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中概括反映的问题;根本原因从体制入手分析;注意时间在1985年后,然后判断什么改革,结果如何。答案:(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
10、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苏联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课中思考题(教材P80)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提示:不是。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经济的加速发展。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80)参考上述两种评价,谈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提示:赫鲁晓夫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
11、积极性;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思想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三、自我测评(教材P80)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维艰,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1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提示:(1)相同点:指导思想: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具体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2)不同点: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结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失败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