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课标阐述: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
2、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3、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学习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3、戊戌变法的内容。4、戊戌变法的影响。【学习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 近代化的含义? (讲述)“近代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
4、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什么事件标志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学生回答:洋务运动3、这一运动的最终结局如何?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原有制度。康梁等人主张由器物救国转向制度救国。教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由器物救国转向制度救国的重要标志。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就是我们本课书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二、讲授新课教师过渡: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大势所趋:变法背景。(一)、历史背景(包括变法的必要性和变法的可能
5、性)1、必要性(1)、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19世纪的中国”处境如何?展示图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时的困窘,得出结论。(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可能性(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生产因素暗自生长着,联系必修二所学知识,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2)、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几个读书人”是指哪些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得出结论。(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6、产生时间及原因、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局限(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特点是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此部分重点讲述)。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维新派基本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3).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示范和影响设计目的: 此设计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 “史观” “史论”
7、“史家“的有机结合。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如,通过“变法背景”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总结“变法背景有社会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实践基础等”的结论。教师:同学们探究回答的很好,关于维新思想老师需要再做强调1、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观点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思想核心:倡民权谭嗣同:反对封建礼教“冲
8、决网罗”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宣扬社会进化论观点,“精通西学第一人”【合作探究】同学们通过对这两派维新思想的认识,看看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相比有什么局限性?学生回答: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实践。教师:根据对变法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教师:过渡语:随着维新变法浪潮在全国的激荡,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开始。二、百日新政:变法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2发展:组织宣传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
9、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3、高潮:百日维新教师: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1)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
10、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取消旗人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精炼陆军,改习洋操。添造军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教师过渡:新政在表面祥和的气氛中开始,实际上却危机四伏,光绪帝和维新派改革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三、无力回天: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教师简单介绍: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
11、、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变法失败。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教师:戊戌变法失败了,请同学们结合变法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探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师方法引导:【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探究后回答: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
12、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5、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请同学们总结归纳。学生: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13、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教师:过渡语: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历史意义巨大。四、戊戌遗产: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展示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一)积极: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政治:一场及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_的发展。5、文化: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6、习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后来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手术。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声中死
14、去。光绪皇帝终于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驾崩,清王朝开始了一个3岁小皇帝的统治,而他的统治也只维持了3年。小结: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教师:通过对戊戌变法意义的分析再结合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内容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教师:同学们总结回答的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我们通过两个“能力提升”题来进一步讲解。【能力
15、提升】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16、,维新派力量小。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能力提升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
17、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教师总结: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
18、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也使我们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设计目的:通过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对比,旨在对本课进行小结,也把教授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练习反馈】一、课堂练习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A、改变孔子儒学宗师的形象B、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C、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D、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反馈:多数学生能答对本题,答案C。康有为在当时宣传戊戌变法时受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而顽固派信奉孔子和儒家思想,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就是为戊戌变法制造历史根据。2、19世纪
19、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反馈:“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开始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所以这个题里隐含一个连接点即“公车上书”。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
20、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21、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点拨】(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板书设计】第15课 戊戌变法一、甲午震撼:变法背景二、百日新政:变法过程三、无力回天: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四、
22、戊戌遗产: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1)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的整合,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2)创新整合课程资源。将整堂课内容设计为“大势所趋:变法背景”“百日新政:变法过程”“无力回天: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戊戌余音: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课堂互动和课堂效果都比较好。(3)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史观”“史论”“史家“的有机结合。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如,通过“变法背景”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总结“变法背景有社会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实践基础等”的结论。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1)在第四部分的教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学生的认识有很多只是依照课本叙述回答“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教师所提供给的材料,从多元角度回答,既要点拨到改革领导者的阶级属性和改革的目的;又要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式得出“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对于高二的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教师还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