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824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材整理1历史性的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工作重点: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3)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轻巧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教材整理2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3、2)内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3)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3)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所有制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逐步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由过去平均主义单一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历史意义(

4、1)对国民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2)对农村:农业生产高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3)对城市: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深度点拨概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提示】(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

5、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教材整理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2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3)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到21世

6、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3意义(1)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2)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深度点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有哪些?【提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官员意志配置资源。(3)二者最显著的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十一届三中全会

7、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探究点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史 料解 读史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

8、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注意史料第4、5句话的信息,这是主旨。史料二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1992年“巨大变化”是中心词,省略号后面内容是对其的解读。【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农村首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提示】旧体制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2)根据史料二,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提示】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显著提高。【史论拓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

9、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内容(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5意义经过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

10、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探究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及意义史 料解 读史料一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宏观调控”是史料的关键信息。史料二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

11、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省略号将史料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所涉及的是所有制,后者所涉及的是分配制度。【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提示】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根据史料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特点。【史论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及意义1表现(

12、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意义(1)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

13、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解题模板】抓关键“入社”“人民公社”“合同书”是解题的主要信息排易误由图二到图三土地仍然属于公有,没有体现出公有化程度的提高,故A项错误;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有一次所有制的变革,即图一中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故B项错误;在图二的人民公社阶段,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打击,故C项错误验结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D项符合题意【答案】D1新中国历史上,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14、的标志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项正确;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排除B项;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故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排除D项。【答案】A2下图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ABCD【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之后,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15、经济共同发展。图示2002年的数据就是这种变化的直观呈现,由此判断正确。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不断深化的问题,故表述错误。【答案】B3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图中城乡差距增大是因为() 【导学号:78720044】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析】首先从图示上判断,城乡差距扩大是在1987年之后,特别是在1989年更为明显。A项所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完成的,排除;B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城市

16、经济发展,这带来了“城乡差距扩大”的结果。【答案】C4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解析】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 年,粮票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

17、票证经济”就此落幕。【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8年9月21日,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上海农业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

18、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为什么?(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解析】第(1)问,材料中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2)问,从材料中的时间、内容可以判断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第(3

19、)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农业发展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从所有制上否定前者。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业分层测评(九)(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解析】提取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咱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可以判断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的农村

20、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2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A城市B农村C广大内地D沿海地区【解析】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比农村要晚,故排除A项;1978年后,安徽、四川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故B项正确;“广大内地”过于空泛,故C项错误;沿海地区首先进行的是开放,故D项错误。【答案】B3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C是政府经济管

21、理职能演变的表现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属于纯经济范畴,排除;D项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排除。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改以前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公社体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凸显了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的转变。【答案】C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导学号:78720045】A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C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解析】A项不符合农村的改革,B、D两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只有C

22、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C5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这一目标。【答案】C能力提升6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当时万里担心的是包产到户()A逆潮流B不科学C悖路线D违

23、民意【解析】在当时包产到户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故A项错误;包产到户是科学的,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违背了当时“两个凡是”的路线,故选C项;包产到户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是顺应民意的,故D项错误。【答案】C7“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由材料“经历以来,改革进入了新

24、阶段”,排除A、C两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答案】D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46】材料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

25、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材料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三方面的变化。(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那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能从宏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措施去把握相关的知识点。要注意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答案】(1)政治背景:“文革”结束。经济背景: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文化背景:政治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分配方式: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管理机构: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积极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