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如下图所示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 Y中的氧气可通过X进入肌细胞C. 肌细胞代谢产物可能使X的pH短时间内有所降低D. X、Y、Z理化性质的稳定是神经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X为组织液,Y为血浆,Z为淋巴。【详解】A、若饮食过咸,则Y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B、Y血浆中的氧气可通过X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C、肌细胞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可能使X组织液的pH短时间内有所降低
2、,C正确;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D。2.通常情况下,人体饮水增多或缺水时的变化有( )A. 饮水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尿中尿素的浓度降低B. 饮水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尿中尿素的浓度降低C. 饮水多,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尿中尿素的浓度提高D. 饮水少,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提高,尿中尿素的浓度提高【答案】D【解析】【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增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减弱
3、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饮水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中尿素的浓度降低,A错误;B、饮水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尿量减少,尿中尿素的浓度会升高,B错误;C、饮水多,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对水的重吸收能力降低,尿中尿素的浓度会降低,C错误;D、饮水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中尿素的浓度增加,D正确。故选D。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肺泡吞噬细胞吞噬入肺的颗粒物,属于非特异
4、性免疫B. PM25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通过影响溶剂微粒的数目,从而影响血浆渗透压的大小C. PM25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激发机体免疫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D. 对于PM25过敏的病人而言,PM25可视为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PM2.5的颗粒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导致其pH变化,PM2.5含量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体液免疫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
5、性免疫。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为过敏原。【详解】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PM2.5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通过影响溶质微粒的数目,从而影响血浆渗透压的大小,B错误;C、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其细胞周期缩短,C错误;D、对于PM2.5过敏的病人而言,PM2.5可视为过敏原,D错误。故选A。4.某位病人因输液时误输了一瓶0009%的NaCl溶液而使其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反应强烈。送往县医院后医生对其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进行治疗
6、。其原理是(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答案】A【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具有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原理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存在着浓度差,水分子就可以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原生质层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溶液渗透压的高低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溶液中溶质分子物质的量越多,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
7、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详解】A、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D、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故选A。5.人被狗咬伤后,需要立即到医院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抗血清可使体内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B. 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记忆细胞增殖分化C. 病毒的清除需
8、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配合D. 免疫记忆的形成依赖抗原刺激和相关免疫活性物质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从题干所给的背景材料分析,“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血清中含有抗体可以和抗原结合。【详解】A、注射抗血清实质是作为抗体,与抗原结合,直接消灭狂犬病毒,A正确;B、人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生成记忆细胞,B错误;C、病毒侵入机体先要经过第一、二道防线,然后进入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D、抗原刺激免疫细胞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淋巴
9、因子作用,D正确。故选B。6. 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C. 赤霉素和脱落酸D. 生长素和乙烯【答案】A【解析】【详解】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而脱落酸和乙烯都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植物激素的作用。7.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
10、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答案】C【解析】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的基本
11、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8. 假设一个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如果把鱼去掉,
12、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A. 光合作用加快B. 水的酸性增加C. 植物会死掉D. 水中氧气浓度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该微型生态系统原来是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在去掉鱼之后,消耗的氧气会变少,所以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会增加,而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光合作用减慢,水的酸性降低,所以D项正确。9.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两种,这两种神经元放电频率与体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正常情况下 C、W 曲线交于点 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正常人体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一定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B.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通过神经
13、-体液调节,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使体温恢复至正常C. 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点 S 将右移D. 正常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在寒冷环境的中散热量【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C与W的交点S为正常体温,随着下丘脑温度的升高,C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W神经元放电频率上升。【详解】A、据图可知:体温低于正常值时(S点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A正确;B、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频率减少,而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使体温恢复正常,B正确;C、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
14、温持续偏高,体温高于正常值,将使点S将右移,C正确;D、正常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或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所以两者散热量都等于产热量,因为在寒冷时产热量增多所以散热量也多,故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在寒冷环境的中散热量,D错误。故选D。10.有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实现能量的反复利用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 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
15、,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详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D、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正确。故选B。11.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数值),
16、若传递效率是15,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C=0.15BB. C=0.15DC. C=0.15(A+B+D+E)D. B=A+D+E【答案】A【解析】【详解】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C占其同化量B的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的总同化量B=A+C+D+E,CB=15%,即C=0.15B。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能量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信息分析能力。12.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B. 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C. 激素乙是胰岛素D. 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答案】D【
17、解析】【分析】甲降低血糖作用,乙是升高血糖作用【详解】由图可知甲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乙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分泌,故ABC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13.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 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 记忆B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D. 需在浆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才能迅速分裂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1、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2、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18、详解】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A正确;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C、记忆B淋巴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分裂分化成浆细胞,C正确;D、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常都需要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才能迅速分裂分化,D错误。故选D。14.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
19、定大于甲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分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详解】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D.这4年中,甲种
20、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L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15.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错误的做法是( )A. 取样时塑料袋上应标明地点和时间B. 用取样器采集土壤样本C. 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D. 设计统计表,以利于结果分析【答案】C【解析
21、】【分析】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详解】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应标明地点和时间,作好标记,A正确;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所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土壤标本,B正确;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错误;D、应设计统计表,并及时记录,以利于结果分析,D正确。故选C。1
22、6.从森林的边缘到中心地带分布着不同生物,体现了森林群落的( )A. 营养结构B. 年龄结构C. 垂直结构D. 水平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详解】森林的边缘到中心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故选D。17.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
23、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1、种2、种3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单位:个体数/100m2)。依据上述数据分析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生物群落种1种2种3种4种5种6种7种8种9种10A09004000300000B0220240200210100102000C7002005050000000D56035040020300000E5512343050800100A. 5个生物群落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群落BB. 5个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的是群落AC. 群落A中,种群3、种
24、群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D. 要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好是营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详解】A、5个生物群落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A中的生物种类最少,受影响最大,A错误;B、5个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简单,群落A中的生物种类最少,自我调节能力最弱,抵
25、抗力稳定性最差,B正确;C、群落A中,种群3、种群6之间数目相差不大,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C错误;D、要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好是营造树种繁多的人工林,D错误。故选B。18.下列有关果酒制作的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B. 在果酒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可在果汁中接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菌种C. 红葡萄酒呈现红色,是因为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了发酵液中D. 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不能生长繁殖,而其他杂菌能快速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反应式为
26、C6H12O6+6O26CO2+6H2O。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2C2H6O+2CO2。【详解】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A正确;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菌种,可提高果酒的品质,B正确;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C正确;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进行生长繁殖,而其他杂菌因不适应环境而受到抑制,D错误。故选D。【点睛】识记果酒制作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如图为制作果酒、果醋的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乙两装置都可用来
27、制作果酒B. 在制作果醋时,用乙装置更有利于果醋的生成C. 在用甲装置制作果酒的后期(酒精生成阶段),要保证瓶盖彻底密封D. 在用乙装置制作果醋的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答案】C【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
28、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酵母菌无氧呼吸制作果酒,甲、乙两装置都可用,只是具体操作过程不同,A正确;果醋制作利用的醋酸菌是严格的好氧细菌,利用乙装置可以通过充气口不断充气,有利于创造有氧的环境,B正确;制作果酒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会产生CO2,导致瓶内气压升高,若用甲装置,需每隔一段时间将瓶盖拧松一次,将瓶内气体及时排出,C错误;果醋制作利用的醋酸菌是严格的好氧细菌,利用乙装置可以通过充气口不断充气,有利于创造有氧的环境,D正确。【点睛】熟悉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原理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20.下列关于腐乳制作中温度控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前期发酵将笼屉的温度控制在1518
29、 B. 发酵过程中温度过低则会导致菌丝生长缓慢C 发酵过程中温度过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D. 装瓶前,要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进行高温灭菌避免杂菌污染【答案】D【解析】【分析】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前期发酵将笼屉的温度控制在1518,A正确;B、发酵过程中温度过低,降低酶的活性,则会导致菌丝生长缓慢,B正确;C、发酵过程中温度过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C正确;D、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不需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D错误。故选D。二、 不定项选择题:
30、21.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吲哚乙酸。某研究小组研究了Zn对玉米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据实验结果可推测Zn能促进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合成B. 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C. 实验组在加Zn的前后也形成了对照D. 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的自变量是有无Zn的存在,同时,实验组在加Zn的前后也形成了自身对照。据此答题。【详解】AC、据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无Zn组在加入Zn之前色氨酸含量逐渐减少,在加入Zn之后色氨酸含量逐渐增加,说明Zn能促进色氨酸合成。据图2可知,与对
31、照组相比,无Zn组在加入Zn之前吲哚乙酸含量逐渐减少,在加入Zn之后吲哚乙酸含量逐渐增加,说明Zn能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因此,A、C项正确;B、由于玉米幼苗从培养液在吸收Zn2+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所以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以促进有氧呼吸的进行,B项正确;D、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所以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不会发生在核糖体,D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研究Zn对玉米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认真、正确读图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再结合题意分析判断。22.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选项正确的是( )A. 图中的
32、D表示大气中的CO2B. D A是呼吸作用C. 图中的E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 该循环具有全球性【答案】A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E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B为消费者。【详解】A、图中A与D的箭头是双向的,其中D得到的箭头多,出去的箭头少,表示大气中的CO2,A正确;B、DA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C、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生产者,C错误;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故选AD。23.下列措施中属于运用生
33、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A. 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B.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C. 施放适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 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答案】BC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应用:(1)提高
34、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详解】A、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是利用了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A错误;B、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即物理信息,提高牛羊的繁殖率,B正确;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正确;D、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故选BCD。24. 下图
35、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B. 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C. 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D. 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答案】BD【解析】分析】题以图文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综合知识的考察。解答本题要掌握1、食物链的组成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但营养级越高数量不一定越少(如:一棵树上有许多虫子)。2、物种演替的趋势是物种
36、丰富度越来越大,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详解】A、若Y表示种群密度,d种群可能是营养级最低的生物也可能不是(如:一棵树上有许多虫子)。A错误;B、物种演替的趋势是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B正确;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可能有食物链dcba;但四种生物也可能有分解者就不能构成这条食物链了。C错误;D、物种多样性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D正确;故选BD25. 一种日本特有的蚜虫的雌性个体在其出生后半年就开始不断繁殖后代,而且在丧失繁殖能力后仍能继续分泌黏液,攻击瓢虫等天敌,与其它雌性昆虫繁殖后会死去不同,因此获得 “蚜虫奶奶”美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37、 在自然条件下,蚜虫种群的数量呈型增长B. “蚜虫奶奶”现象涉及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C. “蚜虫奶奶”现象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D. “蚜虫奶奶”与瓢虫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答案】BC【解析】【详解】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环境阻力,蚜虫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选项错误;B、“蚜虫奶奶”现象涉及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 B正确;“蚜虫奶奶”现象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C正确;D、在丧失繁殖能力后仍能继续分泌黏液,攻击瓢虫等天敌,说明“蚜虫奶奶”与瓢虫之间存在信息传递,D选项错误。故选BC三、非选择题:26.如下图所示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体液。请据图回答:(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
38、_,主要由图中_三种液体组成(填图中字母)。(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_可进入血液。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_,(3)在正常情况下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处是_(填图中字母),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填名称)。(4)图中A液与B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_。【答案】 (1). 内环境 (2). A、B、C (3).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5). B (6). 组织液、淋巴 (7). 含较少的蛋白质【解析】【分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
39、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图中D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A为组织液,C为淋巴。【详解】(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即图中A、B、C三种液体组成。(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消化酶和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可进入血液,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在正常情况下氧气通过自由扩散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再进入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处是B血浆。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4)A组织液和B血浆的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A组织液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
40、。【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D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某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在反射弧的结构中叫做_。用针刺A时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2)若在图1的B处切断,刺激A点,C处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状况是_,该状态的形成是_离子_(填内或外)流的结果。(3)图2是图1中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中的是上一个神经元的_。(4)图2中的
41、兴奋性递质由作用于,穿过_层膜结构,引起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变_(填小或大),同时图2中相关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答案】 (1). 感受器 (2). 大脑皮层 (3). 外正内负 (4). 钾 (5). 外 (6). C (7). 轴突膜 (8). 0 (9). 大 (10).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反射弧结构,其中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和效应器,图2表示突触结构,其中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详解】(1)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在反射弧的结构中叫做感受器。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若在图1的B处切断,刺激A点,兴奋
42、不能沿传入神经传到C处,所以C处没有兴奋,膜内外两侧的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静息电位。(3)图2是图1中C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中的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4)图2中的兴奋性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故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穿过0层膜结构,兴奋性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变大,同时图2中突触处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8.下图表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至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1)
43、人体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会加强的是图中的过程_(填序号),过程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_,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_,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2)过程分泌的激素的靶细胞包括图中的_细胞和_细胞,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3)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_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答案】 (1). (2). 增强 (3). 收缩(血流量减少) (4). 下丘脑 (5). 垂体 (6). 生长【解析】【分析】图中过程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图中过程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图中过程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表示负反馈调节。【详解】(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
4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首先会加强的是图中的过程,过程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2)当过程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3)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理解各种激素的功能,难度不大。2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拟用小麦种子、温
45、箱、培养皿、移液管、滤纸、尺、蒸馏水、10 mg/L 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以及01%升汞(表面消毒剂)等完成相关研究。(1)该实验的原理是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其调节效应与_、_等有关,用不同浓度的2,4-D处理萌发的种子,对根、芽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2)请补充完整下面的方法步骤:取小麦种子,用01%升汞消毒适宜时间,再用蒸馏水冲洗若干次,置于22 温箱中催芽2 天。取培养皿若干套,并编号。向1号培养皿中移入10 mg/L 2,4-D 溶液10 mL,然后移出1 mL到2号培养皿中,加9 mL蒸馏水并混匀,如此稀释至6号培养皿(浓度为00001 mg/L)。除之前的这
46、6组培养皿外,还需另设一组,操作为_。 在各培养皿中放置一滤纸圆片,选取萌发的种子10粒,合理排放于培养皿中,盖上皿盖,放在22 温箱中黑暗培养3d。测量并记录_。 (3)2,4-D的调节效应一般用一定时间内器官长度的增长百分率(%)来表示。计算增长百分率(%)需要获得的参数除了实验结束后的实验组长度以外,还应包括_、_。 (4)请将本实验最可能的结果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_(假设对根、芽的最适促进浓度分别是0001 mg/L和01 mg/L)。【答案】 (1). 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2). 植物器官种类 (3). 取一培养皿,编号为7,注入10 mL蒸馏水 (4). 幼芽的长度、幼根的长度
47、 (5). 对照组实验结束后的长度 (6). 实验组、对照组的初始长度 (7).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似物溶液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根和芽),因变量是根和芽生长情况,据此分析答题。【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似物溶液的浓度、器官的种类(根和芽),因此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效应与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和植
48、物器官种类有关。(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向1号皿中移入10mg/L 2,4-D 溶液10mL,然后移出1mL到2号皿中,加9mL蒸馏水并混匀,如此稀释至6号培养皿(浓度为00001 mg/L)”,即实验对浓度的控制是不断进行10倍的稀释,且每一个培养皿的体积为10mL,因此7号培养皿作为对照组应该加入10mL蒸馏水。测量记录的是实验的因变量,即幼芽的长度、幼根的长度。(3)计算器官长度的增长百分率(%)除了需要获得实验结束后的实验组长度以外,还应该获得对照组实验结束后的长度、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初始长度。(4)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芽的最适促进浓度分别是0001 mg/L和01 m
49、g/L,且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该实验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机理及其相关实验设计的知识点,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30.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标准管的制备:用_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_,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
50、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将每个_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图表示的是泡菜中_趋势。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填“醋酸杆菌”或“乳酸菌”)。【答案】 (1). 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2). 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 (3). 样品管 (4). 一致 (5). 亚硝酸盐含量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 (6). 乳酸菌【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在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中,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据图可知,该图表示亚硝酸盐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曲线。制泡菜时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