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教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7249 上传时间:2025-11-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过秦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过秦论教案铜仁一中 田俊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2、分析文章整体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引导学生背诵文章后三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居安

2、思危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观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 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提示:通过分析“宣室求贤访逐臣”介绍西汉初期的时代背景;借助欣赏“贾生才调更无伦”介绍贾谊的旷世之才;依凭汉文帝夜半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故事,揭示贾谊似受恩

3、遇实则不受重用的实质。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教师提示:以分析 “哭泣情怀吊屈文”契机,介绍贾谊因力主革新而遭保守派强烈反对,最终被边长沙的不幸遭遇。借梁王落马而死之事,介绍贾谊的悲惨结局。 通过赏析以上两首诗,介绍贾谊的生平和西汉初期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过秦论写作目的。二、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掌握学生对字音、节奏及语调的掌握。2、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感知全文。(二)文本整体分析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纵观全文,文章

4、围绕“攻”与“守”来展开,它们分别出现在文中哪些段落?具体形势如何?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全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明确:记叙和议论。第一段到第四段是记叙;第五段是议论。三、研习文本(一)研读第一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朗读提示:注意语势,整段以中速读。2、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3、秦孝公时期,秦国在兴起,那么秦孝公的成功有哪些有利条件呢?秦的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孝公的政治野心(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

5、,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第二课时(二)研读第二段1、 男女生交叉朗读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 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 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2、 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3、 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段落行文思路问题一: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来源:1ZX

6、XK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问题二:本段从几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什么?用意何在?明确:文章从两方面展开,分别是秦国的五位国君和其他诸侯国。秦国方面: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来叙述,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诸侯国方面: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通过对比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3、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三)研读第三段1、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重要字词。2、从本

7、段挑出典型的例句请学生翻译,然后请学生指出其中正误,最后老师补充总结。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第3自然段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的,分别是什么方面?明确:从“攻”和”守”两方面展开4、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明确:“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5、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

8、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第三课时 (四)研读第四段1、 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重要字词。2、检查第4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才能不及中人。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天下云集响应。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将

9、第三段与第四段进行对比,课堂上请两个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氓隶之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兵”亿万丈之城全城千里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第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杀豪杰”等,总而言之,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4、本段小结:第四段写了

10、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从出身地位、个人素质、起义军成分武器、起义的影响、起义结果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五) 研习第五段1、 齐声朗读2、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言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末句“仁义不施”四字后要停顿,有些书上这四个字后面有逗号。3、课堂翻译练习崤函之固,自若也。()崤山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以前那样。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地势,还是和过去一样。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秦却以其区区之地,达到万乘兵车的国势。秦凭着小小的地盘,获得天子的权势。秦凭着小小的地盘,达到(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1、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一个平民起事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只是)陈涉一人发难,秦人的宗庙就全部毁灭了。一个普通人首倡起义就会毁灭宗庙。4本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有何作用?明确:对比论证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的力量。对比点有地位(身分)、武器、军队素质、谋略四方面。通过对比,点明要害,“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这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四、小组合作探究探讨本文怎样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纵向对比: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秦统一全国前由弱到强,原因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是“施行仁义”; 统一后油强变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横向对比:a秦国和六国。反衬秦国的强大,指出秦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b秦朝和陈涉。双方地位、才能、军队、武器悬殊而弱小的陈涉能一呼百应,是因为秦不施仁义。c陈涉和九国之师。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五、板书设计叙史实: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1-4) 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 秦之统一-势如破竹-盛 秦之覆灭-施暴政-怨声载道-亡 起义军-一败涂地析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