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 配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预测练5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7047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 配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预测练5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 配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预测练5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 配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预测练5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 配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预测练5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训练5生态文明和谐共生1.(2022天津河西二模)2006年,殷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评价主要有:殷墟展现了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关于商代晚期文化传统的证据,留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范例,其考古发现为汉字语言、古代信仰和社会制度等留下了物质证据。殷墟属于()A.文化遗产B.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C.自然遗产D.非物质文化遗产2.(2022北京房山二模)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西周伐崇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朝秦律十八种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西夏天盛律令“沿唐徕

2、、汉延诸官渠等租户、官私家主地方所至处,当沿所属渠段植柳、柏、杨、榆及其他种种树,令其成材不许诸人伐之。”政府通过法律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历代均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法律严苛使社会矛盾激化A.B.C.D.3.(2022辽宁丹东二模)在邓小平同志的推动下,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基本国策,随后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这说明我国()A.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B.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C.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D.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4.

3、(2022辽宁葫芦岛二模)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5.(2022广东韶关二模)20世纪80年代末,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以每年5 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害垃圾,其中美国西部地区回收的电子垃圾中约50%80%运到包括印度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

4、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B.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C.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D.引发出南北间的新问题6.(2022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塞罕”源自蒙古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1681年,康熙帝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炼八旗军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设置了“木兰围场”。此后一百余年间,这里成为清帝避暑、联络北方蒙古诸部和其他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步入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

5、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2年原林业部号令向沙地进军,加大人工造林,建设塞罕坝林场。此后,塞罕坝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营造起万顷林海。如今,塞罕坝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和坚实的生态屏障,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体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5万吨。塞罕坝林海茫茫、水草丰茂,是河的源

6、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拓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摘编自李淑霞、曹耀峰河北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塞罕坝环境恶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塞罕坝治理目的的不同,并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塞罕坝林场建成的历史影响。训练5生态文明和谐共生1.A材料“留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范例,其考古发现为汉字语言、古代信仰和社会制度等留下了物质证据”反映了殷墟属于文化遗产,A项正确。2.A根据材料伐崇令秦律十八种田律天盛律令可知,西周

7、、秦朝和西夏颁布法律,保护生态环境,故正确;“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故正确;材料只体现西周、秦朝、西夏的环境保护法,“历代均有”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法律的结果如何,得不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论,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3.B从题干内容中的1978年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到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再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基本国策”以及随后的“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充分说明我国沿着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断前进,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效地发挥了政治手段作用,并没有涉及其他方面

8、,也就不能得出“开始”的结论,排除A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该提法出现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上,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时间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4.A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速提高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希望回归到传统乡村,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故选A项。5.D由材料“发达国家以每年5 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害垃圾,其中美国西部地区

9、回收的电子垃圾中约50%80%运到包括印度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可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将有害垃圾、电子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引发出南北发展新问题,故选D项;南北差距扩大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层面,材料中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物品是有害垃圾、电子垃圾,不能得出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局势的动荡,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有利有弊,排除C项。6.参考答案 (1)清政府开围放垦;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人们的生态观念薄弱。(2)目的:清朝主要服务于巩固国家的政治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着眼改善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京津地区的水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