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6535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0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 生物的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5页
第5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07 生物的进化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能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的是()A. 基因突变B. 自然选择C. 地理障碍D. 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解答】自然选择是指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故选:B。 2.下列关于北方某植物种群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是不定向的B. 植物

2、抗冻是因为寒冷环境引发基因突变的结果C. 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亲代将抗冻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D. 若植物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则此种群已经发生了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

3、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A、生物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这个方向就是适应环境的方向,A错误;B、植物抗冻是因为寒冷环境对植物已存在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B错误;C、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亲代将抗冻基因直接传递给后代,基因控制着性状,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植物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则此种群已经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D。 3.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变异的多样性B. 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C.

4、 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D. 有性生殖形成受精卵,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答案】C【解析】解:A、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A正确;B、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B正确;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后,C错误;D、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的配子形成合子,不同的基因重新组合,丰富了子代的遗传内容,D正确。故选:C。1、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为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具有缩短植物生长周期,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的作用2、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

5、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分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难度适中4.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自然界中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C. 协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D.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影响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答案】D【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B、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因此自然界

6、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种群中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特定基因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频率。所以基因频率改变,使得基因库也随之变化,B正确;C、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C正确;D、不同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D错误。故选: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

7、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识记共同进化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难度不大。5.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如图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B. 如图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C. 如图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D. 如图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解: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环境,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A错误;B、图2昆虫的两类

8、翅形的形成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C、两种体色的桦尺蛾为同一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D、图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D。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解题关键是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和共同进化的概念。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物种种类保持不变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

9、结果C.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答案】B【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物种种类不断变化,A错误;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捕食者往往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C错误;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故选:B。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

10、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7.桦尺蠖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环境对桦尺蠖体色的影响,选择大量消耗燃煤的工业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进行两次捕获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位于两个不同区域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相近B. 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会很快进化成为新物种C. 结果支持桦尺蠖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天敌D. 桦尺蠖的体色由基因控制,说明基因能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答案】C【解析】解:A、柱形图可知,非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大于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的

11、浅体色基因频率,A错误;B、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不一定进化成为新物种,产生新物种的条件是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C、实验结果支持“桦尺蠖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C正确;D、桦尺蠖的体色由基因控制,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来控制性状,D错误。故选:C。1、分析柱形图可知,在非工业污染区,树干呈浅灰色,浅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生存,深色的桦尺蛾不适应环境而不能很好的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树变黑,深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

12、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本题文结合柱形图,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8.人类培育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十分繁多,如目前世界上狗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400余种,这体现了()A. 生态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遗传多样性D. 生境多样性【答案】B【解析】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世界上狗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400余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故选:B。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核心素养。9.科学家对人和多种灵长类动物的编码碳酸酐酶的DNA进行了比较,并测定了核苷酸置换数,由此来确定多种灵长类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这为进化提供了()A. 胚胎学证据B. 比较解剖学证据C. 生物化学证据D. 古生物化石证据【答案】C【解析】A、胚胎学证据是以动物与人类在胚胎时期是否具有相似器官或阶段来作为判断依据,与题意不符,A错误;B、比较解剖学证据是指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与题意不符,B错误;C、DNA具有种的特异性,通

14、过比较不同物种与人功能相同的某一种物质之间的差异大小可确定这些物种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反之越近,这属于生物化学证据,符合题意,C正确;D、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

15、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本题考查生物共同的祖先,要求考生识记相关证据,掌握不同证据的概念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10.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

16、关说法正确的是()A. 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 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 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 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答案】B【解析】解: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B、c1c2生物在进化,说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但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育种形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新物种,但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

17、:B。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3、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4、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本题的知识点是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

18、.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A. 啄木鸟的舌是由于要钩取树洞里的虫,反复伸长而变长的B. 洞中生活的盲鼠是因长期不用眼睛而渐渐失去视觉C. 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D.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因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1、拉马克的进化论:(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3)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环境引起或由于废退化引起的

19、变化是可遗传的。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5)联系: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本题

20、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A、啄木鸟的舌是由于要钩取树洞里的虫,反复伸长而变长的,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B、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鼠的眼睛因为长期不用而退化,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B错误;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C错误;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因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故选:D。 1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

21、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形成生殖隔离必须经过地理隔离【答案】D【解析】解: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A正确;B、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正确;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的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故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诱导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

22、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目前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

23、加C. 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定向变异D. 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答案】B【解析】解:A、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产生,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A错误;B、杀虫剂的作用是选择出种群中的抗药性个体,抗药性个体大量繁殖,使得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增加,B正确;C、而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使得害虫的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进行进化,C错误;D、自然选择过程中,害虫一般不会全部消失,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

24、过程方面来切入。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

25、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A. 基因重组B. 自然选择C. 染色体变异D. 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选: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6、。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题干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5.下列关于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B.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 新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D. 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答案】B【解析】解:A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B正确;C、物种形成一定经过生殖隔离,C错误;D、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

27、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16.某物种的两个种群间长期存在地理障碍,结果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具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地理障碍可直接导致()A. 生物按一定方向进化B. 不同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C. 物种产生可遗传的变异D. 物种向不

28、同的方向突变【答案】B【解析】解:A、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之间基因库存在了差异,最后形成不同的种群,B正确;C、可遗传的变异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与地理隔离无关,C错误;D、突变是具有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B。物种形成是新物种从旧物种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一个种内产生出另一个新种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突变以及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料;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导因素;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

29、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先经过地理隔离B. 地理隔离导致生物定向变异和进化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木原因D.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解:A、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一些人造新物种的形成就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地理隔离不能导致定向变异,B错误;C、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使得基因不能自由交流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D、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30、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如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C. c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D. d表示新物种形

31、成,新物种与原物种共用一套密码子【答案】D【解析】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B错误;C、c表示生殖隔离,而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D、d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共用一套密码子,D正确。故选:D。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d表示新物种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

32、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19.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A. B. C. D. 【答案】D【解析】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错误;生物进化的实

33、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错误;遗传平衡定律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所以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正确;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正确;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错误。故选: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34、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20.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 (30%)、Aa (60%)、aa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35、. 大丽王蝴蝶翅色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B. 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的翅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C. 若该种群基因型AA、Aa的个体随机交配,则其子一代黄翅黑斑:橙黄黑斑的分离比为8:1D. 若该种群经过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答案】B【解析】解:A、大丽王蝴蝶翅色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的翅色存在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错误;C、AA和Aa,比为1:2,基因a的频率为2312=13,基因A的频率=23,隐性性状aa占1313=19,显性性状占89,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

36、性=8:1,C正确;D、若该种群经过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生物进化的原因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难度不大。21.研究发现某种生物体内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杀死含其等位基因的配子来提高自己的基因频率。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的含

37、e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1,F1随机受粉获得F2,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B. 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C. F2中基因型为ee的基因型频率约为532D. 从亲本F1F2,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答案】C【解析】解:A、由题干可知:这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故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A正确;B、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1:1,故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3+1):1=3:4:1,B正确;C、F1产生的雌配子中,E:e=5:3,

38、F1中产生的雄配子中,E:e=(6+4):(43+23)=5:1,故F2中基因型ee的个体所占比例应为3816=116,C错误;D、从亲本F1F2,基因e的频率逐代降低,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D正确。故选:C。由题干可知:这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故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3:1,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1:1,故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3+1):1=3:4:1。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2.如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39、A. 长颈鹿个体之中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C. 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并繁殖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环境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解:A、由于遗传变异使种群中的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如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A正确;B、每种生物体都有过度繁殖的能力,但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所以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C正确;D

40、、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而不是朝着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D错误。故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

41、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本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信息对选项进行判断。23.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

42、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A. 比较解剖学证据B. 胚胎学证据C. 化石证据D. 分子生物学证据【答案】C【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故选:C。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

43、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掌握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难度不大。24.图是马的前肢进化过程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A. 始祖马的化石出现在更晚近地层中B. 现代马比始祖马更适应环境C. 马的进化过程说明突变是定向的D. 马的前肢进化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答案】D【解析】解:A、现代马由始祖马

44、进化来的,因此始祖马的化石出现在更古老的地层中,A错误;B、现代马适应现代的环境,始祖马适应古代的环境,B错误;C、马的进化的过程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D、马的前肢进化是由于环境变化后通过自然选择引起的,D正确。故选:D。学者们的多年研究,马的进化过程大致如下: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

45、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

46、高度适应。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并结合所学进化的相关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2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种群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C.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D.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C【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B、种群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B正确;C、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而是可以彼此交配,C错误;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故选:C。1、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的。2、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种群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

47、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种群的概念,明确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掌握种群的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6.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 个体的基因型B. 个体的表现型C. 种群的基因库D. 种群的表现型【答案】B【解析】解: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故选: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8、;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7.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解析】解:(1)该种群中,AA=16%,aa=36%,则Aa=1-16%-36%=48%,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1248%=40%,a的基因频率=36%+124

49、8%=60%;(2)若该种群随机交配,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3)若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16%+48%14=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14=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12=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12=40%,a=48%+24%12=60%可见,该种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增大、不变。故选:C。环境对种群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50、,随自交次数的增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于种群中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进行计算,对于自交与自由交配方式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既没有地理隔离,也没有生殖隔离B. 同一种群和群落中不同个体之间都可以发生共同进化C. 同一种群和群落中不同个体之间都可以发生信息交流D. 同一群落中不同个体间没有地理隔离,但可能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故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既没有地理隔离

51、,也没有生殖隔离,A正确;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种生物,不会发生共同进化,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交流可以发生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群落之间,故同一种群和群落中不同个体之间都可以发生信息交流,C正确;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故同一群落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地理隔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B。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3、信息传递在生

52、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以及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9.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B.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C.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叫做基因突变D.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可使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53、【答案】D【解析】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A错误;B、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B错误;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C错误;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幼苗芽尖分裂旺盛,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可使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故选:D。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

54、离导致物种形成。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以及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30.一位科学家从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他依据的证据属于()A. 古生物化石证据B. 胚胎学证据C. 比较解剖学证据D. 生物化学证据【答案】C【解析】A、由分析可知,题中的信息显然不是化石信息,A错误:B、阑尾是胚胎发育完成后留存的结构,因此不是胚胎学的证据,B错误:C、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都是需要解剖之后才能看到的器官,即需要通过解剖并比较后才能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55、,因此图中的证据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正确:D、生物化学证据指的是研究的生物之间有生理过程或化学产物上的异同,而题目中只是显示的结构上的相似性,故不是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D错误。故选:C。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本题考查了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二、填空题3

56、1.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种群b和种群c是不是同一物种?_。(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3)现代生物

57、进化理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_和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的。【答案】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不是 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种群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隔离 共同进化【解析】解:(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因此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由分析可知,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种群b和种群c不是同一物种。(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

58、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通过计算可知,如果只考虑这一对等位基因,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

59、进化的。故答案为:(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是(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共同进化1、地理隔离可能会造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60、,要求考生识记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32.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图1表示4个不同地区的4种树木群落,其中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一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1)上述群落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分别是_A北部、西部B西部、东部 C西部、北部D东部、西部2)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须具有科学性,要遵循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和_等原则若调查图2所示群落地区物种数,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_m23)研究者对东部群落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3),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多样性,主要是_引起的,检测其

61、最简便的方法是_;树木A于树木F之间的差异属于_多样性4)上述四个地区生物多样性说明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随机取样;S0;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PCR技术;物种;自然选择【解析】解:(1)上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西部,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北部(2)样方法中,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并要随机取样调查图2所示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乙图中的S0m2,物种数不再增加(3)树木A与树木B属于同一物种,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检测其最简便的方法是PCR技术;树木A于树木F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得生物具有多

62、样性故答案为:(1)C (2)随机取样S0 (3)遗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PCR技术 物种 (4)自然选择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图 2中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3.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它说明生物具有_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生物进化的_。(2)随着环境的改变,

63、食物稀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样,食物、环境对狼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3)突变是指_和_。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答案】变异 原材料 选择 定向 方向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生殖隔离【解析】解:(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它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食物、环境对狼起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3)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1)变异 原材料(2)选择 定向方向(3)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64、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34.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b过程的实质是_,其直接作用对象是_。(2)图2中在_时间段内甲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在T点时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

65、物种。(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保留一位小数)。【答案】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Q到R 不一定 55.1%【解析】解:(1)根据以上分析,图1中的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2)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2中Q到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

66、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3)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54+11+33)100%=55.1%。故答案为:(1)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2)Q到R 不一定(3)55.1%分析题图: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

67、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分析可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在Q到R之间不断增加,R之后A的基因频率达到稳定状态。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进化的实质,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35.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指_学说。(2)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依次是_、_、_。(3)图中进化的实质就是_的改变。【答案】自然选择 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68、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解析】解:(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是环境条件(如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必然要有一部分个体被淘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2)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依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是前提)、自然选择(选择适应环境的,淘汰不适应环境的)、隔离(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3)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3)种群基因频率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69、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綜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的知识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中的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解析时把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形成概念间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网络,便于理解与应用一、单选题1.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

70、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 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 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本题结合松鼠进化过程图解,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准确判断图中字母或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解答】A、图中a表示地理

71、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多倍体的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就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B、b表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C、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两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故选:B。 2.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时,也可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B. 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变异频度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和进化方向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A【解

72、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即

73、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答】A、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时,也可能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比如二倍体生物加倍形成四倍体,由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不可育,因此四倍体是新物种,但是这个过程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A正确;B、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故选:A。 3.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蝙蝠蛾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冬虫夏草菌对感染蝙蝠蛾幼虫是相当有节制的,

74、这个比例在自然界虫草分布区大概是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存在共同进化B. 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C. 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 冬虫夏草菌感染蝙蝠蛾幼虫有节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解答】A、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存在共同进

75、化,A正确;B、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蝙蝠蛾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不是一种植物,B错误;C、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幼虫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D、冬虫夏草菌感染蝙蝠蛾幼虫有节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B。 4.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200只纯合长翅果蝇、400只杂合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 20%B. 40%C. 60%D. 80%【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考生掌握根据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难度一般。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

76、中所用等位基因的比例。【解答】由题意知VV=200只,Vv=400只,vv=400只,因此v的基因频率=(2400+400)2000100%=60%。故选:C。 5.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B. 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产生抗药性突变C. 环境是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 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材料,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

77、断的能力。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它们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环境的变异。【解答】A、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A正确;B、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选择有利变异,B错误;C、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C错误;D、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D错

78、误。故选A。 6.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C.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B、一个池塘中鱼的种类不止一种,因此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故选:B。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

79、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种群和基因库的概念;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7.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中()A.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

80、 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 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 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解: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C、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

81、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峡谷和高山的阻隔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物种的概念和形成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8.科学家比对了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相应DNA序列,得出如图四种生物之间的进化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相应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相应DNA序列

82、相似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B. 分析上述生物的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也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C. 黑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相同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比通过比较DNA序列更可靠和全面【答案】D【解析】A、由进化树分析可知,人类和黑猩猩的DNA序列相似的度最高,亲缘关系较大猩猩和黑猩猩更近,据此推测可知,相应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相应DNA序列相似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A正确;B、蛋白质的合成受DNA的控制,故分析上述生物的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也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B正确;C、由进化树观察可知,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似度与黑猩猩与大猩

83、猩DNA相似度不同,故黑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相同,C正确;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比较全面的证据,但通过对比DNA序列的科学性比化石证据更全面、更可靠,D错误。故选:D。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

84、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本题结合进化树考查考生对生物共同祖先等知识的理解,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掌握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9.如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A. 图中是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率,是生殖隔离B.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为进化提供了原

85、材料C. 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的根本原因D. 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的改变【答案】D【解析】解:A、图中是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D、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不会进入配子中,不能遗传给后代,因此不一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86、。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图示中是自然选择,为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生殖隔离。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0.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 图a中3

87、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C.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淘汰的危险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B【解析】解:ABD、图a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资源比较多,与其他物种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AD错误,B正确;C、图a和图b种,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a

88、和图b中物种2都有被排除的危险,C错误。故选:B。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间斗争。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这也是高考的趋势。11.在稻田种植中,使用农药或大面积种植抗性水稻,可在短期内提高水稻产量,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使水稻种植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会种植

89、多品种水稻,或在稻田中适时养殖鸭子、鱼等动物防御虫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使用农药可能引起食品的安全性问题B. 种植抗性水稻可引起害虫的定向进化C. 水稻品种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D. 养殖动物会使水稻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答案】D【解析】解:A、使用农药时,农药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残留在食品中,引起食品的安全性问题,A正确;B、种植抗性水稻可引起害虫的定向进化,B正确;C、水稻品种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水稻品种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D、养殖动物会使水稻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加,D错误。故选:D。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包

90、括: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

91、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的考查,回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比较二者的异同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正确;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正确;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

92、致物种的多样性出现,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不是种群,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错误。故选:B。 13.某种植物调控低温耐受力的基因A的等位基因有a1、a2,a1相比该位点其他等位基因更能提高植物对寒冷的耐受力。在该种植物的一个种群中最初不具有a1,偶然有人将一株携带a1的植株引入该种群。以下哪种情况不利于该种群中a1基因频率的上升()A. 冬季寒潮频繁发生B. 该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缺乏基因交流C. 种群规模很大且连续分布区十分广泛D. 种子在该种群分布范围内都能有效传播【答案】C【解析】解;A、由于a1相比该

93、位点其他等位基因更能提高植物对寒冷的耐受力,所以冬季寒潮频繁发生有利于该种群中a1基因频率的上升,A正确;B、将一株携带a1的植株引入该种群,而该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缺乏基因交流,因而有利于该种群中a1基因频率的上升,B正确;C、若该种群规模很大且连续分布区十分广泛,则不利于该种群中a1基因频率的上升,C错误;D、种子在该种群分布范围内都能有效传播,增大a1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从而有利于该种群中a1基因频率的上升,D正确。故选:C。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本题

94、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14.月亮鱼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与肌肉发育、收缩以及道流热交换血管系统形成相关的基因发生特异性扩张,与氧化磷酸化、糖代谢等过程相关的多个基因也发生适应性变化。这些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发生与维持。月亮鱼是研究恒温早期起源和不同恒温物种趋同进化的理想对象(趋同进化是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演化出相似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趋同进化过程中月亮鱼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 “全身恒

95、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 基因的适应性变化是相似生活方式引发的基因突变D. 漫长的趋同进化后不同生物的基因库依然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因此在趋同进化过程中月亮鱼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B、生物的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全身恒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基因的适应性变化是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具有相似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生物,并不是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D、趋同进化是指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趋同只表现在形态结构上,

96、不会造成基因库的趋同,也不会造成物种合并,即漫长的趋同进化后不同生物的基因库依然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C。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15.大熊猫“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几百万年里,大熊猫由食肉逐渐进化为以食竹子为主。现有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其中D基因频率

97、为80%,d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大熊猫种群内,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 若等位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大熊猫种群中的Dd个体占32%C.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食性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与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有关D. D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基因频率,D控制的性状总是更适应环境【答案】D【解析】解:A、基因库即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基因库的差异越大(或一般来说,物种间亲缘关系越远),物种间能成功进行杂交的可能性越小。该大熊猫种群内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B、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

98、染色体上,该种群中D的基因频率为80%,d的基因频率为20%,则Dd=80%20%2=32%,由此可知,该大熊猫种群中Dd个体占32%,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的结果,故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食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有关,C正确;D、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合环境,故D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但并不是总能更适合环境,比如环境骤变,可能是d控制的性状更适合环境,D错误。故选:D。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有性生殖支撑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构建与运行模式,减数分裂通

99、过修修补补、程序性突变(如复制错误、缺失、插入、重复等,这些与辐射诱变等比较,相对温和)等增加种群内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散保存于种群之中(种群规模越大,容纳潜力越大),这是一种高效而相对安全的物种基因库扩增方式。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物进化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16.兰科植物约有800属近3万种,对不同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在形态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兰花的多

100、样性指的是基因多样性B. 兰花适应性特征的来源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形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D. 不同兰花基因组上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近【答案】A【解析】A、兰花有3万多种,说明其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种植物,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A错误;B、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B正确;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间出现形态结构差异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不同兰花基因组上的相似性说明由

101、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故选:A。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B. 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C. 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的多样性体现的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

102、案】B【解析】解:A、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A正确;B、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B错误;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所以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的多样性体现的C正确;D、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体现的,D正确。故选:B.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的多样性体现的本题考查考生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同时考察查了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小18.某植物种群中

103、,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则自交前A的基因频率、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 40%、16%B. 60%、30%C. 40%、30%D. 60%、1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种群中基因频率之和为1,即A+a=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即AA+Aa+aa=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解答】自交前:AA=40%

104、,aa=20%,所以Aa=40%,故A=40%+1240%=60%,a=1-60%=40%。自交后:AA=40%+40%14=50%,Aa=1240%=20%,aa=20%+40%14=30%。故选:B。 19.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B. 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C. 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D. 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A、

105、甲和乙杂交产生丙,丙不能产生子代,说明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B正确;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C正确;D、甲、乙、丙不是一个物种,含有的基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故选:D。20.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已知控制植株紫花、粉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A、a+和a,且A对a+为显性,a+对a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紫花植株白花植株粉红花植株初次调查64%36%0二次调查38%16%46%A. 该种群

106、的基因库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A、a+和a基因构成B.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C. 基因突变导致三种花色的出现,为该植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答案】C【解析】A、基因库是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因此全部A、a+和a基因不能构成基因库,A错误;B、如果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但是该种群不一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B错误;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故选:C

107、。1、在理想的情况下,种群足够大,生物个体之间进行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等,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则保持着基因平衡。当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该概念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前提下会保持不变。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隔离

108、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3、如果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初次调查:AA+Aa=64%,aa=36%,由aa=36%可得,a的基因频率是60%,由于A+a=1,因此A的基因频率=40%。二次调查:AA+Aa+Aa=38%,aa=16%,a+a+a+a=46%,由aa=16%可以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是40%,但是不能计算A、a+的基因频率。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理解遗传平衡定律的使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21.有关生物进化证据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从鱼类、鸟类、

109、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B.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古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为研究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C. 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具有许多共同点,支持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D. 比较真核细胞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答案】A【解析】A、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是胚胎学证据,而不是比较解剖学证据,A错误;B、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生物化石是进化过程中最直接的证据,B正确;C、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依稀可见同源器官的存在,支持现有的

110、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C正确;D、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因此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D正确。故选: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对其核心观点的充分理解、对其内容的归纳总结是学习要点。22.甲、乙两种植物

111、存在生殖隔离。甲、乙两种植物种群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Aa:aa=1:1:1。分别让甲、乙种群内的植株随机传粉,各得到F1;再让甲种群的F1植株随机传粉,乙种群的F1植株自花传粉,各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具()A. 在甲种群中F2与F1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相同B. 在乙种群中F2与F1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基因频率不同C. 与甲种群相比,乙种群的F2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较高D. 这两个种群在产生F2的过程中,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答案】B【解析】解:A、由分可知析,甲种群F2与F1的基因型频率均为14AA、12Aa、14aa,基因频率均为A=12,a=12,A正确;B、由分析可知,乙种群

112、F1基因型频率为14AA,12Aa、14aa,基因频率A=12,a=12;F2的基因型频率为38AA、14Aa、38aa,基因频率A=12,a=12,故F2与F1的基因频率相同,基因型频率不同,B错误;C、甲种群F2的纯合子比例为12,乙种群的F2的纯合子比例为34,因此乙种群F2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较大,C正确;D、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没发生改变,因此两个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B。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甲种群AA:Aa:aa=1:1:1,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随机传粉,F

113、1为14AA、12Aa、14aa,F1代A的基因频率仍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F1随机传粉,F2为14AA、12Aa、14aa,F2代A的基因频率仍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乙种群AA:Aa:aa=1:1:1,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随机传粉,F1为14AA、12Aa、14aa,自花传粉即自交,F2中AA为1/4+1/21/4=3/8,Aa为1/21/2=1/4,aa为1/4+1/21/4=3/8,F2中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

114、的是( )A. 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 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都是研究某种植物生态位的内容C.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四季更替不会影响某物种的生态位D. 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解答】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B.生态位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故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

115、研究它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等,B正确;C.四季更替会影响某物种的生态位,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4.唐诗“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即家燕,捕食蚊、蝇、农业害虫等。繁殖活动中,雌雄燕子结对飞翔、栖息,并以清脆婉转的声音反复鸣叫进行求偶表演,随后开始共同啄泥做窝;而燕子窝可用于治白秃疮等(据本草纲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家燕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昆虫被称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B. 雌雄燕子间通过清脆婉转的反复鸣叫声进行求偶,传递的是物理信息C. 家燕捕食害虫保护环境

116、、燕子窝可治白秃疮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描写家燕生命活动而创作出的传世诗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学生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A.家燕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昆虫被称为“收割理论”,A错误;B.雌雄燕子之间的求偶的叫声,传递的是物理信息,B正确;C.家燕捕食害虫保护环境,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燕子窝可治白秃疮,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描写家燕生命活动而创作出的传世诗句属于文学创作,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B。 25.下列各项叙述中,不能作为

117、“人类与类人猿有共同祖先”证据的是( )A. 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行为的相似B. 胚胎发育过程的相似C. 大分子物质结构上的相似D. 二者的食性比较相似【答案】D【解析】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得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

118、,上肢和手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能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如化石是最直接的证据,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方面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以及分子学上的证据等。26.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A. 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B. 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C. 196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一定为48%D. 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解

119、答】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950198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B.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1950199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B错误;C. 从理论上计算,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40.6=48,但如果个体间不能自由交配则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C错误;D. 1970年以前,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适应新的环境;1970年以后,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D正确。故选D。 2

120、7.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 表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C.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 新物种形成后可能会引起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为载体,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解答】A.突变、基因重组所引起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表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的解

121、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B正确;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一个新物种形成后,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可能会引起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A。 28.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 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 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 多年后,三个海

122、岛上的基因频率各不同,说明彼此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物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实质及共同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解答】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与岛上原有的生物、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C.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错误;D.多年后,三个海岛上的基因频率各不同,说明彼此发生了不同的进化,D错误。

123、 2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进化的范围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浅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不一定就发生了生物进

124、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A. 5项B. 4项C. 3项D. 2项【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错误;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进化的范围正确;自花传粉的植物通过人工传粉依然可以产生子代,子代也可以产生可育性子二代,所以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也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来实现,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125、错误;浅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的基因不同,二者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多样性,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错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正确。3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拉马克认为生物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不可以遗传的B. 达尔文是从种群的层面科学系统的解释了生物的进化原因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 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

126、经过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的相关知识,熟记拉马克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并理解三者之前的区别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答】A.拉马克认为生物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A错误;B.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所以从个体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C.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D。 二、填空题3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材料一:

127、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一种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理由是_。(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的结果。(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

128、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则导致该种群的_变小。(5)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XDXD2000XDXd50160XdXd100200XDY1800XdY170270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_。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的最可能原因是_。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答案】(1)种群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2)是 这两个种群已经存在生殖隔离(3)自然选择(4)基因库(5)60(0.6) XDY胚胎致死或XD雌配子致死 大

129、于 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基因型只有3种)【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材料和题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它们的共同点。【解答】(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蛙的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这说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3)蛾改变飞行模式,使其逃脱危险,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当种群中个体数减少时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减小。(5)

130、A种群中D和d基因总数等于4001002001801701050,D的基因个数40050180630,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知,D的基因频率6301050100=60。B种群中不含XDXD和XDY个体,可能是XDY胚胎致死或XD雌配子致死。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基因型只有3种)。32.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是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在段和段,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在段生物发生了进化,原因

131、是_。(2)图2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且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和丙是两个物种,依据是_。物种形成的方式除图中所示外,还有其他方式,例如_。(3)图3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由a变为 b、c、d体现了_。四种菌株中_(填字母)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答案】(1)0.40(40%)、0.60(60%);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二者存在生殖隔离;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产生多倍体(3)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132、;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图像分析能力。【解答】(1)根据公式:,在段a的基因频率为202+40200=0.4;段a的基因频率是402+40200=0.6,由于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在段生物发生了进化。(2)根据题意,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产生多倍体,也是物种形成的方式。(3)据图3中曲线分析,由a变为b、c、d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四种菌株中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33.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

133、不少鳉鱼。之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如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填“基因多

134、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两个不同的;基因多样性(3)52.4;没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能力。【解答】(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

135、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即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将A、B两湖中的鳉鱼混合养殖时,两者能进行交配和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两个湖中的鳉鱼形成了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C、D两湖中的鳉鱼能够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说明两者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但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因为这些性状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3)在一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0%,则a的基因频率也为50%,则种群中AA所占的比例为5050=25%,aa所占的比例也为25%,则Aa所占的比例为50%,按此比例,假设AA的

136、个体数量为25,aa的个体数量为25,Aa的个体数量为50,AA个体增加10%,即数量增长为27.5,Aa增加10%,即数量增长为55,aa减少10%,即数量减少为22.5,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227.5+55(27.5+55+22.5)210052.4%。该种群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因为只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稍有改变,但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形成生殖隔离是出现新物种的标志。故答案为:(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两个不同的;基因多样性(3)52.4;没有 34.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

137、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_(填“男性”或“女性”)血液样本建立基因血库,原因是该性别个体的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在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

138、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结果保留1位小数)。【答案】(1)24,男性 (2)基因交流(3)QR;不一定 25%;55.1%【解析】(1)人类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但由于男性的最后一对性染色体不同,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进行测序;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因此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

139、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10%+1230%=25%。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

140、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54+11+33100%=55.1%。35.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土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5年来,塞罕坝人变莽莽荒漠为郁郁林海,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目前,塞罕坝森林公园总面积41万亩,物种丰富,有浩瀚的林海、广表的草原、清澈的湖泊,一派北国风光,造就了旅游胜地。有人说:塞罕坝林海属于中国,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则属于世界。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影响群

141、落演替的角度分析,塞罕坝人将荒漠变为郁郁林海的过程说明了_。区分两个不同的森林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_。(2)调査塞罕坝森林公园落叶松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_。实地观察后,调查小组需要讨论确定_(至少答出两点)后,进行测量计数。(3)塞罕坝森林公园呈现一派北国风光,造就了旅游胜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环保行动属于世界”的依据是_。(5)鱼塘中有生产者,但是在鱼塘养鱼时需要定期往其中投入饲料,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其原因是_。(6)假设鹰从下面每条食物链获得能量一样多,鹰要同化3千焦耳的能量,至少需要绿色植物固定_千焦耳的太阳能。【答案】(1)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

142、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物种组成(2)样方法;样方大小、样方多少和取样的方法(3)直接价值(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5)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经济鱼从该生态系统不断地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回归该生态系统(6)775【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要求学生熟知群落的特征及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解答】(1)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变成茫茫荒原,而后由于植树造林,建设了人工林海。塞罕坝森林公园总面积41万亩,物种丰富,有浩瀚的林海、广表的草原、清澈的湖泊,一派北国风光,造就了旅游胜地。塞罕坝人将莽葬荒漠变为郁郁林海的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

143、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区分两个不同的森林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2)调査塞罕坝森林公园落叶松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实地观察后,调查小组需要讨论确定样方大小、样方多少和取样的方法等后,进行测量计数。(3)塞罕坝森林公园呈现一派北国风光,造就了旅游胜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环保行动属于世界”的依据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5)鱼塘中有生产者,但是在鱼塘养鱼时需要定期往其中投入饲料,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其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以及经济鱼从该生态系统不断地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回归该生态系统。(6)假设鹰从下面每条食物链获得能量一样多,鹰要同化3千焦耳的能量,至少需要绿色植物固定12020+1202020+120202020=775千焦耳的太阳能。故答案为:(1)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物种组成(2)样方法;样方大小、样方多少和取样的方法(3)直接价值(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5)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经济鱼从该生态系统不断地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回归该生态系统(6)7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